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产业聚焦

绿色智慧新城的未来样板 长春新区

时间:2016-12-27 15:42   来源: 互联网    作者:赵胜    阅读量:15424   会员投稿

长春新区、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的设立,突出了中央再度力挺东北。新规划特别清晰,包括上什么项目、给什么政策、应该怎么干都点到了,细致到发展哪些产业,非常详细,相当于手把手教,没有一句空话。

从历史视野上来观瞻,中国搞计划经济是由北向南,东北三省计划经济比重大,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是从南到北。梯队改革落差,使得东北体制性问题在目前来看还比较严重,自我改革迫在眉睫。

现在,随着国家对振兴东北的政策连续加码,在一番合纵连横的向上生长的力量推动后,经济上再次实现一个东北特区的重新一跃并不是梦。

全国第17个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落定了方向与目标。

“到2030年,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腹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发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绿色智慧新城区全面建成。” 这是3月11日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长春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市长姜治莹在接受公开采访时称,长春新区将是中国未来发展最有生命力的区域。“长春新区的开发建设前途远大、大有可为。希望各方面关注、支持长春新区,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到长春创新创业、建功立业,与长春共享机遇、共创辉煌。”同时,姜治莹透露,长春新区今年将有100个重大项目在4月份开工。

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书中说:“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决不应该损害统一,而要使之更完美;决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

未来的城市应该是怎样的?她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但一座符合发展理念的城市仍离不开“低碳、生态、宜居、宜游、宜商”等等要素。《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突出特色、保护历史原则,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

作为第17个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以高起点规划,融入长吉图发展战略,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为我省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未来样板。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长春新区总体方案》。方案明确,到2020年,长春新区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陆海联运的对外物流通道基本畅通,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成为推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的重要引擎。

根据方案,新区紧邻长春市主城区,其主体位于长春东北侧,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春市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和九台区部分区域,覆盖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约4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5亿元。

方案提出,到2030年,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腹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开发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化绿色智慧新城区全面建成。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围绕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长春新区构建“两轴、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两轴”,即哈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轴、长吉高端服务业发展轴。“三中心”,即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四基地”,即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临空经济产业基地、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主题一: 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引入现代规划设计理念

长春新区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总体定位,调整完善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合理预留发展空间,满足公益项目要求。加强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无盲点。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探索土地综合利用模式,在区内实施小尺度、高密度、低碳化的城市规划设计,合理配置产业、商业、居住、文体等混搭功能,着力打造紧凑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大规模建设一批适合白领职工居住的现代化公寓,推动建设若干适合高端人士居住的国际化社区,积极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高层商务楼宇。

推进长吉图交通联接核心词:交通网络

按照一体化发展和适度超前的原则,长春新区与长春市老城区以及吉林市、延边州做好城际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衔接,打造快捷城际交通体系。在区域交通系统上,以物流为先导,通过实施“西进东联”,高效统筹区域交通运输资源,构建以新区为核心,以中欧运输通道和京哈交通走廊为“大十字”复合运输通道,结合“借港出海”“区港联动”的运输要求,打造多式联运、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内部交通系统上,加强多式联运布局、内外交通一体化规划以及绿色交通发展,多式联运布局基于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和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公铁联运以及陆空联运模式,确定新区内铁路编组站和场站、公路货运枢纽和场站的布局、规模;内外交通一体化指新区未来应形成由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以及中运量交通系统构筑的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绿色交通指在新区内构建以多模式轨道交通为主导,常规公共交通为辅助,慢行交通为补充的“通达、高效、生态”的绿色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建设核心词:基础设施

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功能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统筹协调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布局。落实“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一体化”策略,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在供水方面,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供水水质安全问题;在排水方面,以实现100%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为目标,建立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建设新型生态海绵城市新区,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在供热方面,重点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低碳供热;在燃气方面,以天然气利用为重点,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建立应急储备系统,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在电力方面,突出优化电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方向转变,推广新能源发电技术,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在通信方面,以高速信息网建设为目标,合理布局地下通信管道,构建通信网络和通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此外,积极推动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快推进废弃物处理市场化运作,延长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协调机制,实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模式,构建现代化地下管线系统,提升城市“地下现代化”水平。重点是以“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为原则,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形成骨架干线、干支、支线及缆线多层级综合管廊系统,提升城市工程管线安全运行保障能力。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核心词: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实现4G全覆盖,城镇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全面实现光纤宽带入户,提供100M以上的桌面接入能力;建设传感器网络,对城市交通运行、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运行状态等全面实时掌控;加强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中心服务功能,注重多部门、多专业数据的共享使用;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包括实时监测系统、体征指标系统、事件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等多个内容。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p63.jpg

主题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核心词:普惠、卓越

长春新区将以实现卓越发展和普惠发展双重目标构建社会事业综合发展体系。普惠目标:以构筑公平幸福城市为目标,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方面分别构筑“市(区)级-街道(镇)级-社区(中心村)级”的三级普惠网络体系;教育设施、民政设施等方面构筑平等、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卓越目标:以构筑开放包容的国际城市为目标,在文化、教育、体育、医疗、旅游、养老、社区建设等核心领域实现战略性突破,建设战略性节点项目,引领区域发展。

在根据发展需要,加快建设文化、体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建设高效公共服务体系。重点项目包括:依托空港经济区有利区位,推动建设东北亚国际会议中心、东北亚区域文化交流中心、东北亚博览中心等战略性文化设施;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建设国际大学城,建设中德国际职业教育和中英国际职业教育中心;引入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分支机构入驻;建设具有智能化先进技术的国际化养老社区。

统筹解决征地、拆迁、就业、养老等问题

核心词:让利于民

长春新区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成功经验,以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民长远生计,制定出台配套征收安置政策,“一揽子”解决征地、拆迁、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

一个原则:让利于民。制定征收安置配套政策,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征地政策,结合新区实际情况,制定包括规范征地程序、征地补偿、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性房屋征收补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征地监督与执法等在内的相关政策,为开展征地安置工作提供系统的政策依据。

一个举措:创新安置。最大限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对于被征地农民,采取留地安置、住房安置、货币安置等多元化征地安置办法,保障其得到公平补偿。对安置区内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被征地农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一个政策:对失地农民创业就业支持。与职业院校搭建培训平台,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加大对小微企业、村集体经济兴办服务性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行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被征地农民创业。

一种制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重视顶层设计,坚持以省市出台的政策为指导,制定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配套政策和具体办法,采取“政府补贴为主,个人缴费为辅”的参保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问题,切实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生活保障。

一个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质性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便利外来人口转移落户,取消购房面积、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条件;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实现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全覆盖;建立常住人口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式管理;加快推进土地、教育、医疗、社保、住房、财政等配套制度改革。

一个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村集体掌握的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盘活村集体所有资产,实现闲置资源、低效使用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租赁经济;加快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探索实行农民回迁小区“留用房”和“留地安置”政策;鼓励村集体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制形式的法人经济实体,以劳务总承包的方式对外承接社区服务、道路养护、企业后勤服务等工作;鼓励支持村集体在符合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建设标准厂房、物流园区、综合农贸市场、孵化基地等“区中区、园中园”集体物业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来源,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幸福社区、特色镇街和美丽乡村

核心词:幸福家园

规划发展一批幸福社区。新建或新开发的小区要按照每100户居民不低于建筑面积30平方米标准由开发商免费提供社区服务用房;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服务能力、调解能力和帮扶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强居民自治、社区文化、环境整治、维护稳定等方面管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风气向上、文明祥和”的幸福家园。

加强特色镇街建设。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镇街,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发展乡村特色加工、旅游休闲、现代服务、会议会展等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植入,构建“传统 ”的创新型特色镇街,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村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改造完善现有给水设施,保障饮水安全;采用太阳能或电供暖,实现可再生能源供热,解决乡村冬季空气污染问题;在乡村的空旷地带适当建设风力发电项目,远期引进以木材、生物质、沼气为燃料的微型热电联产,为村民提供电力;普及天然气的使用,在镇区和乡村规划燃气工程,集中建设燃气站,并沿村镇道路敷设燃气管道,把天然气送到各家各户;统筹布局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实行废弃物分类管理与清理。

主题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核心词:产业绿色化

长春新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经济的导向,把生态、低碳、绿色、循环、节约等理念贯穿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严格保护好自然山水环境和开放绿色空间,融入更多的绿色元素,让百姓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制定中长期环境质量改善方案。大气环境方面,主要是在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煤炭利用清洁化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颗粒物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深化治理。水环境方面,主要是在保护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和强化水源地污染防治基础上,加快城镇污水治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强化重点污染企业环境监管。声环境方面,通过部门联动管理,强化声环境质量管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声环境治理管控制度。

努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政策,提高引进项目的准入门槛,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加快电力等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引导产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清洁能源战略,探索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

核心词:生态保护

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长春新区内规划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4.2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雾开河、干雾海河的河廊保育带等。现状生态保护红线和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合计68.89平方公里。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按照“多要素、多样化、大体系”原则,构建包括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多种要素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生态用地的破坏。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底线。新区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理念,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做到区域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不超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环境准入标准不降低,减缓新区发展的环境压力,突破环境容量制约瓶颈。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核心词:节水

新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高新南区和高新北区等建成区逐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空港经济开发区等新建区完全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充分考虑产业布局与再生水利用的匹配性,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不断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主体责任,严格限制高耗水低产出工业项目进入新区,运用经济杠杆等综合手段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主题四: 推动长吉图区域联动发展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核心词:城际互联

在长春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与长吉图其他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尽快打造快捷城际交通体系。主要是实现与长春市老城区、吉林市之间的基础设施有效衔接,特别是构建长吉南线、长吉北线、机场大道、西部货运干道等为主的“五横五纵”内外联通的路网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龙嘉国际机场打造集民航、高速铁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公路客运、机场巴士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建设东北亚重要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不断强化新区对周边主要城镇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开展与吉林、珲春合作

核心词:互利双赢

长春新区与吉林、珲春开展合作,是推进长吉图区域联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人才、科技和经济实力等方面优势,采取“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联合开发建设新城、加强跨区域货物运输合作等方式,促进腹地与前沿和窗口地区产业融合发展和相互配套,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提升长吉图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而带动吉林省其他地区发展。

新区引导和支持与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及中俄朝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等平台深化战略合作,更好地发挥这些平台在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提升腹地与前沿的互动水平、深化长吉图对外开放合作。

此前,《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明确提出支持新区建设政策,国家对吉林省的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和吉林省本级安排的各类资金,要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优先用于支持新区建设。“在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和项目资金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吉林省可按有关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统筹安排省级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收入,对长春市政府组织实施的新区土地整治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