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产业聚焦

谁在互联网上生产垃圾?

时间:2021-12-20 22:37   来源: 新浪    作者:白鸽    阅读量:13516   

谁在互联网上生产垃圾。

谁在互联网上生产垃圾?

垃圾信息的生产已有成熟的流水线,而与其的对抗与纵容,也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常态。

文姝琪

超过6成的中国人在网络平台消费内容,同时,其中一部分人也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伴随着Twitter,微博的出现,UGC开始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重要信息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已达8.73亿

UGC平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扩张愈加普及和通用,而它的副作用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注意力被占用,紧接着是迅速消逝的时间和被放大的情绪而在海量内容当中,能找出真正称得上是有用信息的东西,无异于在沙里淘金

很多用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抖音里经常能刷到不同的博主念着一模一样的文案,煞有介事地给观众说教或者科普,实际上他们也不懂自己说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做号团队在背后操纵批量生产

垃圾信息的生产已有成熟的流水线,而与其的对抗与纵容,也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常态。

流水线

有生产者毫不讳言自己产出的内容就是垃圾。

2018年后,抖音快手迅速崛起,信息流广告成为极为热门的投放方式于梦在一家教育公司上班,她的工作是做出适合混在抖音里的广告这些广告会被投放到目标用户的终端里,吸引他们点开,再引流到自家的教育课程APP上

这份工作肯定谈不上是创作。

首先是分析数据,从广告上线到用户触达,都有一系列的硬性指标去衡量捆住于梦的KPI包括且不限于点击率,转化率,3秒播放,5秒播放等等数据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让她觉得工作多少有点意义,但她还是觉得,这些视频99%都是垃圾

做信息流广告,没有量,一切都是空谈在于梦的团队里,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做出150条左右的视频这意味着每天每个人需要产出7条内容每条视频有自己的去处——它们对应着不同的抖音ID,一个ID就是一个广告点位

上传好一条视频后,于梦会在后台设置出对应的点位地理位置,年龄,手机类型甚至职业,都能成为点位的区分点

公司业务增长确实也从中获益,但那些点击量极高的视频在哪一个环节起了作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因。

另一部分流水线的搭建则源于甲方对流量的需求评论,点赞,转发——所有的可量化指标都会变成数据,没人在意数据之下,100字的内容到底从何而来

冲热搜是李晖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客户有需要的时候,李晖负责找水军,找大V发帖从素人号到KOL,所有的内容发布都是明码标价的

负面舆情处理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两个小时之内,李晖和他的团队就能完成几十个内容模板,然后通过水军供应商发布出去

做出阅读量和热度是最基本的操作,属于供应商们的数据维护业务而在所有水军中,素人号是最多的,随手点开一个热门微博的评论就有,预算足够的话,就可以买到更高级的僵尸粉,他们的账号权重更高,评论会排在前面

李晖比任何人都清楚哪些东西是假的他对水军的文案套路烂熟于心,点开微博热搜,李晖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哪些词条是买上去的

对抗垃圾

更多的垃圾躲在暗处。

和垃圾对抗是魏宁的日常工作作为一家国内安全服务公司的产品负责人,他和团队为很多知名互联网公司提供内容安全服务涉黄,涉政和暴恐内容,都属于他们监测的范围

最近一两年,黑灰产中的垃圾内容是内容安全产品重点监测的领域,例如杀猪盘发布这些内容的人往往来自于同一个团伙魏宁称,在检测出发布者的设备后,他们会将此设备上登录的账号都定义为违规,然后直接封禁该设备这样一来,垃圾内容的发布者就需要换个账号甚至换个手机来去进行下一次发布,成本就会大幅提高

这些发布者往往有一些共性的行为特征,例如注册登陆的行为,使用的头像以及对自己的描述和聊天内容总结下来,魏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业务安全和内容安全相结合,提高垃圾内容的发布成本

大公司逐渐完善自己研发的内容审核平台,而不少中等规模的内容平台则会选择和魏宁的团队合作审核的技术思路大多类似,但大厂配备的审核人员更多,用人工+AI完成整个检测过程

不过与此同时,垃圾生产者们也会学着进步,想尽办法绕过平台监管。

从平台角度看,生产与清理也是一个持续对抗的过程。

一位从2014年开始从事内容安全服务的产品总监告诉界面新闻,他们研发的产品人工复审率在3%以内如果一个平台一天有1万个内容数据,内容审核员只需要重点审核处理其中的300多个,相比人工的效率提升将近30倍

但算法亦有其存在的弊病正因为平台过于依赖算法,内容生产者往往会思考如何踩中算法的推荐点,优先级甚至高于取悦用户在今日头条工作过的一位运营看来,这也会导致内容的畸形比如一些文章标题堆砌着容易得到流量推荐的关键词,但连文本通顺都难以做到

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需要大量运营岗位——人必须和技术一起对抗垃圾,和算法做斗争也存在必要性。

纵容

垃圾一定是不必要的吗对于大公司来说,未必能给出肯定的答复

在某个头部手机厂商实习的经历,颠覆了姜玲玲对内容运营这个岗位的认知她的工作职责是给公司的新产品拉新促活再细化一下工作任务,则是每天逛豆瓣和贴吧,找到合适的内容搬运到新的APP

新产品面向下沉用户,足够下沉的内容才受欢迎,越是震碎三观的故事越有阅读量,比如家长里短,婚恋相亲,美女八卦找到这些内容之后,姜玲玲需要快速改写,在公司开发的APP里批量发布,不停灌水

在某个文娱互联网公司工作过的刘燕有相似的经历在公司开发的音乐类APP上线之初,刘燕的工作是在各大音乐播放软件中翻找评论,通过搬运和改写,为每一首歌匹配5—6条人工评论每天下班之前,100多首歌曲和评论被汇总在excel表格里,显示她的工作成果

即使过了早期发展的阶段,平台对于垃圾内容的态度也不是非黑即白在这里,定义价值需要另一套衡量标准: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内容本身能够吸引用户,就是最大的价值

对于那些重复的,没有什么营养的垃圾信息,上述今日头条的运营能感受到平台的某种包容作为一个信息聚合类的平台,今日头条缺少原生热点,因此需要大量的内容支撑整个平台的运作信息量足够大,用户才能搜索到想要的东西,算法的精确性才能得以验证和提升一位业务领导曾在开会的时候对他们说,运营的工作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鱼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包容的作用公开信息显示,今日头条上线一年后,用户数突破5000万,上线4年时间,累积6亿的激活用户,2021年Q1,Trustmobile数据显示,今日头条的月活超过2.8亿

在用户增长和高质量内容面前,平台方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博弈态度但伴随着竞争和监管的加强,平台也意识到,一个想要长远发展下去的产品,必须提供更干净的海洋

据Tech星球报道,今年今日头条成立了两个新业务团队,其中一个团队将去做定位高端的资讯平台和智能阅读工具识区早期以土味视频为增长引擎的快手,今年也频繁发力知识类视频和直播内容一位创业者决定在今年投身知识内容的孵化,原因是平台不会永远给用户喂垃圾

但商业公司的天性是追逐利益,人的天性则是寻求不费力的趣味和刺激在技术之外,和垃圾信息的对抗,更像是人性与人性之间的永恒战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