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教育培训

语文教学要寻根|专业

时间:2017-02-25 14:58   来源: 互联网    作者:白鸽    阅读量:5789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欢迎点击上方的“中国民族教育”关注!

语文教学要寻根

文 | 沈红芳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作为基层的语文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情理,往往能鼓舞语文课堂“画龙点睛”的底气,要学会在课堂实践中追寻语文教学的根。

家国情怀是体悟情感的根

家国情怀,小学生难以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但教师应相信文化本身的力量,追求文字内生的驱动力,发挥语文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引导学生在文字里感动,再回归课文深处寻找情感。

为突破感悟难点,笔者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先铺设情感基调:1.请找出四字词语,读一读,给你什么感觉?学生找出了“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漂泊他乡”“葬身异国”,并能体会出凄凉感。2.板书“漂泊他乡”,提问:这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想到:“独在异乡为异客”“乡音无处觅”“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前一篇课文里刚学的诗句。我立刻补充提问:“这个‘何时’会有时吗?请细细读课文,在课文里找答案。”“对于文中的外祖父来说,明月永远不能‘照我还’了。”孩子的语调里有忧伤。3.板书“葬身异国”,出示“叶落归根”“魂兮归来”并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生安死,对于生命的终点,“安”最重要。所以千百年来,华夏子孙事业上开疆拓土,哪怕行遍天涯海角,到老年总会有叶落归根的执着。如果没能叶落归根,喻为游魂野鬼,这种身后无着的飘零感,使屈原一句“魂兮归来”的召唤,响彻中华文坛两千多年余音不绝。且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葬身异国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就会懂得乡愁,懂得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心,懂得文中知道此生再不能回归故园的老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哀伤。第一自然段作了这样的情感铺垫之后,学生能理解外祖父的落泪,读到动情处也不免泪光闪动,甚至能从字里行间寻找老人的情感线索。

精神涵养是解读文本的根

中华民族是一个情感含蓄的民族,文字里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愫。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和学生一起理解我们特有的文字生态。尤其当教学历经时光砥砺的传统佳作时,要让孩子的心灵得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润泽。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五年级上册),通篇文字令人神伤,情思深苦。仅从字面体会,自然就理解为对羁旅之途的凄婉怨言。往深处思考,纳兰性德是一个贵族,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他所享受的待遇自然与普通军士有天壤之别。可他眼中所见、耳内所闻、心间所苦,为何却都与普通军士一样?可见,这首词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声。

生活体验是理解共情的根

遇到难以理解的语言,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化解难点的法宝。当然,受时空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教师既可以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实践,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语言形象,使意象体验借助语言的翅膀无限延伸。

课堂互动是思维成长的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课堂,是几十名师生之间的互动,思维交接生长之处必定很多。要学会利用几十人智慧碰撞的热量,点燃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火花。

教学《鲸》(五年级下册),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精准,范例之一是“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中“主要”一词。学生只能体会到“‘主要’说明须鲸还会吃其他食物”,若生硬地罗列须鲸所吃另外多种食物未免牵强。笔者让学生读描写须鲸进食情景的句子,调皮的杨同学没有和大家一起读,张大嘴巴在那里模拟须鲸进食情景,却又大口吞咽空气,可见理解尚不到位。于是请他上来演示文字情景,并在旁边叙述:“看,须鲸张大了嘴巴,把海水连同水里的生物一齐吸进大大的嘴里,闭上嘴——千万别咽下去,咽下去肚子里海水太多啦——让海水从须板中间滤出来——杨同学没有须板,可以让海水从齿缝里滤出来……”杨同学很配合地大口吸着空气,再把空气从齿缝里逼出,乐得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同学们也乐了,有跟着模仿的,有举着手急着要说的:“海水里不仅有虾和小鱼,还有水母、水藻,都被须鲸吞下去了。”杨同学更得意了:“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我主要把空气里的灰尘留在嘴巴里了。”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笑言:“你还把知识留在头脑里了。”笔者相信,这次互动不仅让他更爱琢磨课文语言,还让学生体会包容和吸纳同伴不同学习方式带来的丰富多彩。

表达适切是语言审美的根

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象征。我们的母语音质清朗,节律曼妙,语调华美;我们的文字词汇丰富,表达传神,意境深远。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孩子徜徉于语文的芳香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替换文中词语,然后比较原词与所换词差异,体会原词的贴切。语言是有“眼”的,这个“眼”最能体现语言的神韵。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王安石几度炼字后确定用“绿”字的典故,贾岛“推敲”冲撞了韩愈仪仗的故事等。教师在课上经常会问:“这句话中哪个词最吸引你?为什么?”作业里也经常有“关注加点词,说说体会到什么”的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引导孩子进行语言文字的审美。

高年级习作课,重点指导关注细节。用“描绘”“刻画”“写生”三个词引导学生:“描与绘本是画画的笔法,描绘却被用作写作的基本手法;刻与画本是雕刻基本功,刻画却成了写作传神的评价;写原是书写之意,写生却是照实物绘画之意。可见,写作文和画画、雕刻是相通的,一是要照着事实一笔一笔、一刀一刀细细刻画,这一笔一刀就是一词一句;二是都要追求美,都是艺术。”

止于至善是语文明志的根

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文以贯道”,不同时期所说的“道”,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止于至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道”的至善,也追求“文”的至善。

语文明志,其一是语文人自身的明志,求索,修能,滤心,求“道”的至善。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人生趣味,用最朴实的态度对待生命。所有的课文都在普及真善美,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良好的习惯、清明的逻辑、开放的思维、合作的能力、健康的身心、美好的追求等,我们谓之“修身”。由修身而推己及人,知道人类需要什么,并有“尽一份力”的心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一文,通篇语言严谨,逻辑严密,是课堂上带领学生训练逻辑思维的好素材。黄河下游河床如何逐步抬高而成为悬河?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可根据清晰的课文语言,引导学生边读文字边画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及概念解释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这一句离学生生活较远,以这句为切口,提问“什么是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理解字字到位;“结合前文所述黄河变化的过程及原因,你能说说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有什么优势吗?”学生能逐步从字里行间梳理出数千年农耕经营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恶性循环,体察牧、林为主是黄土高原地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好途径;“这是当地人民的办法,我们可以怎么做?”导入“资料袋”内容,呼吁大家一起加入“保护母亲河”的行动。由思维素养的提高转而关注天人合一,均为“道”之善。

语文明志,其二是语文本身的明志,表达求真,语言求善,方式求美,求“文”的至善。比如体会直接的语感,《学会看病》(五年级下册)中“一天,我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打量“习惯性”和“一瞬间”,母爱纤毫毕现。再比如与人交流时,文的至善使语言文字形成强大气场,一经呼吸,便被牵住,再也不想离开。喜爱文字的人会天然聚集,交流把玩文字的欣喜,交流阅读中的呼啸疾驰、低吟徘徊,这是语文本身给人类带来的奢华享受。文字给予力弱者支持,给予迷途者点化,给予奋进者鼓励,给予强大者清醒……语文的美好,孕育美好的精神因子,语文之于人的成长,善莫大焉。

善,词典解释其义:1.善良,慈善;2.善行,善事;3.良好;4.友好,和好;5.熟悉;6.办好,弄好;7.擅长,长于;8.好好地;9.容易,易于;10.姓。前面9项,均为语文教学乃至人生企望的境界。止于至善,因“至”境永远难臻,故永远无“止”。语文教学,永远走在追求“至善”的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

语文教学要寻根|专业

公众号:zhongguominzujiaoyu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