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曾拒绝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资助,全职回到中国任教。
他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全球四大顶尖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Cell》和《PNAS》发表的论文就有63篇。
他是首位获得荣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阿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
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大贡献。
他摘取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的桂冠。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曾评价到:“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了比国外更好的、更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但不仅止于此。”
他
就是清华男神——施一公
男神很好胜
也曾很自卑
看到现在充满自信的男神老师,你一定想象不到,在求学的过程当中,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阶段,男神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
据男神回忆,高中的时候化学老师解释“勒夏特列原理”,他那时候开小差,没听懂。后来看书竟然也看不懂,觉得崩溃了。他总觉得班上其他同学都比他聪明,真的感到自卑。男神道,“放眼望向你周围,当别人和你差不多聪明的时候,你会觉得别人比你聪明。所以当你觉得别人比你聪明的时候,他并不一定比你聪明,不要太自卑。”
同时,男神还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好胜。特别好胜、特别自强的人也更容易受打击,也更容易自卑。高中以来他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所以总是很刻苦,总觉得他是笨鸟先飞。
他什么地方都好胜,据回忆,在清华体检时,男神的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脚尖;所以测坐高时他拼命往上拱了拱,结果他的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当时他还没有想明白,还沾沾自喜,终于有一项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学提醒他的时候,我突然自卑感油然而生。他就问他的教练:“孙老师,我的腿短吗?”孙老师的回答非常艺术,说:“一公,你训练很刻苦,你的身体条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不容易了。”
男神家从来没出过运动员,就他一个。他的哥哥姐姐、他的父母都不是运动员,他是二级运动员。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可能和男神的性格有关,就是自卑和自信、好胜伴随在一起。
上初三的时候,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男神报了1500米,但发令枪一响他领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数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但他那时候很争强好胜。运动会第二天他就开始练跑步。一年之后他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教练让他入选校队,成为一线队员,代表清华参加比赛。男神道:“其实我觉得,很多情况下,你的个性决定了你的将来。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胜。”
“别人家的孩子”
不一定是书呆子
施一公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就考了全镇第一名。因为在全国高中数学和物理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198年施一公从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毕业时被保送到清华生物系,成为生物系复系后的首届本科生。清华园里的施一公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年级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在出色完成生物系课程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学士学位。
1990年初,施一公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次年,到纽约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4月,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的他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1998年初,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了自己独立的实验室,开始了对细胞凋亡机理的研究。200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2003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2007年施一公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终身讲席教授....好吧...别人家的孩子…
但你以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只是书呆子?施一公酷爱运动,是个运动健将。跑步、游泳、竞走、滑雪……都不在话下。上高中时,施一公就练习长跑,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他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他曾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5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
如今,跑步已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运动鞋成为他身上的“标配”。只要当天PM2.5读数小于100,他就在校内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跑完心情特别好、精力更加充沛。”11月北京举办APEC会议的那一周,空气好,他一周里跑了近60公里。
大师
也要汗水浇灌
1989年施一公决定考托福GRE出国。在年轻的趾高气扬的施一公心里,出国不是一条路。最终决定出国读生物学博士。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期间很辛苦,尤其前两年心情很不稳定。因为对专业没有想好,在读博的前两年施一公一直非常纠结。平时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着;听讲座也是,听了十分钟就睡过去了,大家一鼓掌他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块走。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确立了目标,就想明白了今后要做什么,事实上,他在进入大学以后还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决定下来以后,他就不做他想了。所有精力都放在做学术上,他也告诉自己这种兴趣一定可以培养起来。现在,他对生物的兴趣极其浓厚,可以废寝忘食、可以没日没夜地干,乐在其中。
刚回国那几年是最忙的时候,他坚持挤出一半的时间给科研。为此他还“发明”了一个办法:提前两周安排工作,把50%的科研时间“固定”下来;其余的事情,按照与科研、教学的相关性排序,凡是“别人去和我去效果差不多的”,就坚决推掉。“总之,50%时间做科研的底线不能突破。”为了把更多时间放在科研和教学上,他外出开会基本不吃饭,开完会就走人;客人来访,到了饭点就叫个20块钱的盒饭,在办公室吃工作餐。近两年,随着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他用于科研的时间多了一些,“应该能达到60%”。但时间还是不够用。如今,他平均每天的睡眠不足6小时。为保证充沛的精力,他长期坚持跑步。
在长期的“疯狂模式”下,从2009年至今,施一公已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世界三大顶级刊物(简称CNS)上发表论文十多篇。他在多个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为开发新型抗癌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4年3月,凭借“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开拓性贡献”,施一公荣获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阿明诺夫奖,这是该奖自1979年设立以来第一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在48岁这个年龄,很多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可能已经进入了事业平台期,但施一公依然高产。2015年9月,他又在《科学》杂志上连发两篇文章,解析了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此前,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其他机制的两次结构解析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有国际同行表示,施一公的此次成果也达到了“诺奖级”水平。
“一心为公”
并非真实写照
在巅峰对话第十一期的活动现场,小研送给施老师一幅“一心为公”的字。
施老师表示,我很怕大家把我看的很高大、很高尚。其实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很普通的,不管是国家领导人还是科学家,不要神化一个人,因为神化一个人后人们就无法包容他。
在中国,有一个倾向,就是神化科学家。无论如何,我觉得“一心为公”并不是我的真实写照,但是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在实现我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为国家为清华做事情。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再把它提高拔升。其实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在实验室的科学家。
是否想一睹男神的风采?
巅峰对话与你相约!
四位诺奖还有一公男神,五位大师
5月12日,开幕式见!
巅峰对话第二十期
系列活动
开幕式
5月12日 (周五) 19:00-21:00
主楼后厅
活动介绍
主题:
科学中的挑战精神与创新思维
Challenging Spirit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Science
嘉宾: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Aaron Ciechanover(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经济分论坛
5月16日 (周二) 19:00-21:00
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华为厅
活动介绍
主题:
经济不平等
Economic Inequality
嘉宾:
James Mirrlees(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物理分论坛
5月19日 (周五) 19:00-21:00
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
活动介绍
主题:
中微子震荡的发现历程
Discovery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嘉宾:
Takaaki Kajita(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语言:英文(有中文同传)
Language: English
“巅峰学者实验室”微沙龙
5月18日
咖啡厅(待定)
主题:
在诺奖实验室做学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What is it like to work with a Nobel laureate?
巅峰论坛扫码报名:
Scan this QR code to join Top Talk:
内容来源:公众号“清华研读间”,科学网新闻等。
本次活动由诺贝尔得主国际科学交流协会(ISSCNL)联合主办,活动暨世界青年创新论坛“科学发现的机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