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海底捞“沾亲带故”的U鼎冒菜,近日在新三板正式挂牌。这让尚无上市计划的海底捞顿时就被满满的“心机”包围了。
新金融记者淮纯菊
独立
4月18日,北京优鼎优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鼎冒菜)在新三板正式挂牌。
“从提交申请到挂牌,历时4个多月。在各种猜疑和评论中,U鼎冒菜还是成功地与资本市场接轨了。”一餐饮行业的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在他眼里,若U鼎冒菜没有海底捞的那层关系,任谁都不会多看两眼。“没有海底捞做背书,U鼎是个啥?”他直言。
去年12月,U鼎冒菜向新三板提交了公开转让说明书(以下简称:说明书),主营业务是在线下门店和互联网平台销售以川式冒菜为主的川味快餐产品。然而,令吃瓜群众兴奋的,不是它在做什么,而是它的“背景”。
海底捞的工商信息显示,其股东包括10个自然人股东——张勇及舒萍夫妇、施永宏及李海燕夫妇、陈勇、杨宾、冯伯英、袁华强、杨利娟、苟轶群,和1家机构股东简阳市静远投资有限公司,其中张勇为实际控制人。
上述说明书显示,除了冯伯英,其余海底捞的股东均出现在U鼎冒菜的股东名单里。
即便如此,不论是海底捞还是U鼎冒菜,他们都不愿用餐饮行业通俗的说法去界定海底捞和U鼎冒菜的关系,比如子品牌或是副牌。
对于“独立”,海底捞方面也在回复中强调了“蜀海(蜀海供应链)、颐海现均为独立公司运营”,却没有直接回应有关U鼎冒菜的疑问。
事实上,在新三板,U鼎冒菜的简称是“优鼎优”。如果不是稍有了解,通过这三个字根本无法“读出”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重要的是,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在迄今为止的5年里,经历过四次股权变更,关系可谓“复杂”。
而更多的疑问来自其业绩。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1-8月,U鼎冒菜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06.39万元、6718.46万元、655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05万元、-358万元、31万元。
U鼎冒菜在说明书中直面了经营业绩不稳定的风险,但在其看来,2014、2015年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公司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即便因为发展,“2016年刚实现盈利就要进驻资本市场,为何这么急?”前述观察人士反问。
借势
“三年前,U鼎就已经奄奄一息了,后因外卖业务的兴起,互联网烧钱救了U鼎冒菜,实际上他家的消费体验并不好。”北京餐饮行业一资深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彼时的2015年,连圈里人都较少知道U鼎冒菜和海底捞的关系。在当年的一次采访中,新金融观察记者问及U鼎冒菜的相关问题时,也没能得到海底捞方面的正面回应。
“海底捞不淡定了,”前述资深人士认为,虽然他们各自“独立”。在他看来,道行浅,走不远,即使偶然辉煌,恐怕也逃不过静雅(主打高端餐饮及海鲜的餐饮巨头,在八项规定出台及其他原因的冲击下,于2016年轰然倒塌)的宿命。
虽然,冒菜这一餐饮品类,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火锅”,但实际上,和东北的麻辣烫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就U鼎冒菜现阶段的盈利能力,还跟不上许多无名的麻辣烫。
“要是没海底捞,估计在市场连续亏损早就挂了,不融资赚钱,靠门店估计是收不回成本了。”一餐饮行业从业者表示。
甚至有观点认为,“两年亏600多万元,第三年(2016年,前8个月)利润31万元,还不如一间餐饮小店一年的利润。人员成本26%-29%,冒菜也需要那么多人?上市只为圈钱……”
U鼎冒菜自然不能认同这样的说法,面对有关“圈钱”、“融资”的评论,前述相关负责人只说“目前,U鼎并没有募集资金。至于评价,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理论上讲,U鼎冒菜和海底捞一点关系没有。但在运营层面上,U鼎冒菜就是打着海底捞的旗号。”餐饮管理专家杨铁锋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他还表示,以往的经验是,这种业态很适合夫妻店,不太适合企业运作。但张勇是做冒菜起家的,也许有不同之处。再加上冒菜品类确实没有特别亮眼的品牌,于U鼎冒菜而言,未尝不是机会。
事实上,U鼎冒菜确实从海底捞“捞”到了不少。据说明书披露,在过去几年,海底捞不仅在原材料上“支持”U鼎,还在人力上给予了支持。而且,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
当然,因U鼎冒菜并不亮眼的业绩,还有观点认为海底捞只是想甩包袱……虽然海底捞方面向新金融观察记者强调海底捞“尚无上市计划”,但继去年张勇在香港因颐海国际敲钟后,此次U鼎冒菜挂牌新三板再次让业界对其在资本市场的真实想法充满好奇。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海底捞早已不是当年的海底捞了,不仅有颐海国际、蜀海供应链、扯不清的U鼎冒菜,还跨界经营了购物中心,而未来,也会有诸多可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