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7月8日电 (记者 王恩博 缪璐)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下,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正席卷全球。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金融行业来说,它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8日开幕。在多位与会专家和从业者看来,金融科技对于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存在正负两方面潜在影响。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更多小微经济主体纳入经济金融活动,有助于降低风险集中度。此外,金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应用,还将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将当前新金融的特征归纳为一句话:消弭地域、贫富、职业等鸿沟,让金融服务回归平等、普惠本质。他指出,以往发达的金融体系主要只服务于占用户总数约20%的大客户,而新金融提升了行业包容性,首次让其余八成长尾用户也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务。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亦不容忽视。从负向影响看,金融科技在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地域金融服务的同时,难免也使得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
李东荣分析说,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线上化、开放化,从而使技术依赖和网络安全风险进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所服务的众多长尾用户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产生“羊群效应”。此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风险也更加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迅速,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新业态,涌现出一批金融科技创新企业机构。这些业态和机构业务交叉众多,混业经营趋势愈加明显。
“在短期内‘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怎么面对已是混业经营的数字金融现实?”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建议,应加强行业、监管部门间协调,例如可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此外,对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还要设置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提出,在中国目前分业监管的大格局下,要强化以功能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加快“监管沙盒”机制的试点与推广。“金融监管部门需改变固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理性、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和应对监管科技变革,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科技的新监管。”
尽管不乏风险和挑战,但专家们依然对金融科技的前景表示看好,其原因就在于它将带来变革。
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表示,科技发展及其与金融的融合将推动金融业态发生根本性改变。例如在融资领域,机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我学习积累经验,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拟人脑机制进行判断,相关技术会显著提升资产转化能力,风险管理将实现质的改变。
与会专家预计,随着当前全球金融业发展进入新周期,金融行业和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均存在巨大发展机遇。未来,金融业会加大科技投资,对金融科技发展更加敏锐;跨界企业则掌握更多金融技能,更加重视风险控制。两者互相学习、竞争、合作的现象将交替出现。(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