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是个制造性的日子,小程序清晨低调上线,跟随漫山遍野的宣传,成功地吸引大批互联网人士关注。
依附宏大的微信生态系统,我们期许「小程序」能够如「朋友圈」,「大众号」般火爆起来,更希望小程序刚推出就能够推翻 App,然而,哪一个新生儿能够一出生就把巨头拉下马?
本期 MindTalk 回想主题:
衔接线下服务,首批小程序开发者如何收割红利?
回想要点:
事理我都懂,然而小程序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资源有限,要怎样设计和开发小程序?
小程序可否大作为,又有哪些优势和限制?
作为一位创业者,孙亮做过众筹网站,做过比特币项目,其中值得一提的项目是:时间管理软件「番茄土豆」。在不投入广告的情形下,仅靠自然增长,这款应用就收获了近 75 万用户。
本场 MindTalk 分享中,他以「小小票儿」为例,诠释了小程序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二维码的衔接,结适用户需求及应用处景,完成“变现”的过程。
嘉宾概念:
孙亮,「小小票儿」创始人
「小程序」概念其实不新,在此之前有像大众号、服务号、轻应用、移动网页。混杂应用等相似的形状。
假如要说小程序有什么创新的地方,那么值得一提的是混杂应用的概念,即把网页和原生应用混杂在一起的应用形状。这些应用的主体采取的技术与网页一样,然而有部分功能通过接入原生 API 完成了网页不能够完成的功能。
好比我们熟悉的 App Store ,支付宝、微信的部分页面都是用这类混杂的方法完成的,因为它们借助网页来完成的成效非常接近原生状态,普通用户难以辨别。
微信小程序和包装成原生应用的混杂应用差别?
微信小程序是由一套一致的框架来运转;而混杂应用则是由各个独自完成的运转框架打包运转。许多人把微信比作操作系统,其实微信更像增强版的浏览器, 里面运转的网页具有部分的原生能力。
我认为这两种场景比较适合做小程序。
张小龙的演讲中提到过,小程序应当是有需求才会应用。他举的例子是:在公交车站,通过扫码查到站时间;餐馆,扫码点菜付款。这是我认为适合做小程序的第一种场景:以二维码为入口衔接线上和线下的场景。
另外因为微信是国民社交应用,小程序又能够分享页面给好友和群组。所以将小程序用于拓展群聊和会话的能力也是一个适合的场景。例如群聊时需求做看法调查,这时候群主分享一个调查的小程序页面,能够有序的完成调查。
衔接线上线下和拓展群和会话,这两个角度是我认为比较适合小程序的场景。
问答精选:
曾桌: 有哪些场景适合做小程序,怎样变现?
其实微信小程序和其他的应用获利的方法是一样的。笼统的说就是:给用户制造价值,然后把这个价值变为你的收入。不一样的应用也许会用不一样的方法产生收入。好比说,我们的「小小票儿」,主要就是通过从主办方收取年费的方法获利。
looli: 怎样通太小程序获得更多流量?
「流量」这个概念用在小程序上也许会不太适合。小程序的价值在于处理问题,而不在于关注的人有多少。
小虎.:小程序的入口是二维码,那么商户会不会大批铺线下二维码做推行?
我认为不该该这么做。要更加关注处理问题,而不是流量数字。在适当的机会出现的二维码用户才会去扫,不然你把二维码糊在用户面前用户也不会去用的。
行者:小程序用完即走,用户保存该怎样做?
用户和小程序的关系和传统意义上我们懂得的用户关系不太一样。用户和小程序没有很强的关系观念,他们之间是应用者和工具的关系。问题处理则关系结束,除非下次又有相同的问题出现,这个关系有必要再次产生。所以说没必要保持特别长久稳固的用户关系,这是「用完即走」的概念。
MindStore(ID:mindstoredyh)大众号后台答复
「小小票儿」
取得 明了笔记+独家脑图+所有回听 资料
特别感激群友 @TMUI故事熊和 @放言高论提供笔记及脑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