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科技数码

与杨振宁同时转为中科院院士的姚期智是什么大神?

时间:2017-02-22 14:44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夏冰    阅读量:11946   
与杨振宁同时转为中科院院士的姚期智是什么大神?

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1日,这条消息在网站和手机上刷了屏。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杨振宁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同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姚期智,不少人却是头回听说?他是谁,背后有什么传奇故事?

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奖者

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研究,1986年至2004年6月任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2004年9月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及科学院院士。 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学者。

一篇名为《姚期智:建造中国的“图灵之路”》报道提到,仔细翻看姚期智的教育背景,可以发现,这位后来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以及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大部分的教育经历似乎都只和物理学相关。一直到1975年,姚期智所获得的学位,才是“名正言顺”的计算机科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受妻子影响,从物理走上计算机之路

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69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如果你仔细翻看姚期智的教育背景,定会惊讶地发现,这位后来以其敏锐的科学思维,在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以及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大部分的教育经历似乎都只和物理学相关。一直到1975年,姚期智所获得的学位,才是“名正言顺”的计算机科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一代青年学子在选择与报考大学专业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姚期智也不例外。“我们那时选专业方向,一般只会考虑哪个学科最难学,选择哪个专业最能让做家长的感到有脸面、让家庭更光荣——这几乎成了我们选修专业的单一标准。”40多年前,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周遭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青年学子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对整个世界的了解程度,与时下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对周遭的信息知之甚少,对世界的了解局限很多。一如相对于当时非常热门的物理学与电机专业,“姚期智们”绝少愿意把生物学这样的专业作为选择方向。当时,没有人能预见到未来生物学会带给世界如此精彩而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1957年,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和李政道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让国人欢欣鼓舞。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对很多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国内不少家庭都一致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物理,以便日后也可以捧个诺贝尔奖回来,“这就是那时人们的脑筋啊。”

并不明白物理学究竟有何意义的姚期智,终究还是幸运的。凭借着刻苦与努力,他不仅收获了求索科学知识的快乐,也收获了严格而系统的学术训练。1967年,从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接受了21年中国教育的姚期智背起行囊,远赴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跟随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教授,继续自己在物理世界的探索之旅。

若不是因为遇上了一些特别的人,遇上了一些特别的问题,姚期智本会“按部就班”地成为一个卓有建树的物理学家。但命运,有时就是如此神奇。谁也无法料到,她什么时候就会在你按部就班的人生旅途上,突然给平静的生活加点儿料。在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受到妻子储枫的影响,姚期智打算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

“我的太太是学数学的,但她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所撰写的论文是有关理论计算机方面的。那段时间,我受到她的影响,开始接触到一些理论计算机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接触到一些正在做这方面课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是一种机缘巧合,我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科学居然如此有兴趣,甚至超过了对物理学本行的热衷程度,理论计算机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硕大而迷人的窗户!”那时,美国的大学里,第一个计算机系的成长史也不过10年时间,姚期智却执意转行研究计算机科学,并于1973年进入在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颇有积淀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他教育经历的最后一段履历,定格在了1975年的第二个博士学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并在此后近30年间,在美国各所顶尖学府中,以计算机科学相关领域为主业,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但并不是每一个事情他都去尝试新的。“比如走路,从A点走到B点,我知道一条路的话,我会总走这条路。我不太喜欢走一条新的路或者短一点的路。吃东西也是一样的,有哪几样东西如果经常吃的话,我就很满意了。听音乐,我比较喜欢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我的知识还局限在20年前。”姚期智说,年轻的时候你可能感到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尝试,既使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你也希望能变得有能力一点儿。当你投身到某一个领域以后,你可能就没有时间花在别的事情上了,而只能在你所倾心的领域不断探索和追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的飞速发展,阅读成为姚期智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种随便翻一翻的阅读方式却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别的事情都不值得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你认为有意义你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和那么大的投入。当你在你的领域研究比较深了以后,你也会有别的责任,慢慢地你的视野会比较大一点,你会知道你的研究在世界上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你会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又引发了姚期智新的探索欲望:计算机在这个世界上也差不多发展50年了,有没有一种新的计算机会同以前完全不一样?希望做的工作普遍性比较大一点儿,影响力更广一点儿,成为姚期智研究领域所探索的新的焦点。早在1970年末以前,密码学尚属政府研究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感到密码学在未来商业行为中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怎样在通信上有一种保密的方法?怎样用计算理论解决密码学上的问题成为当时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姚期智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研究工作,是因为从整个事件来讲,这是比较有影响的工作。这个工作不只是局限在我们这个领域,别的科学家也会对它产生兴趣。”

加盟清华大学,填补国内计算机学科空白

如今,在世界计算机界,姚期智的名字可谓尽人皆知。这不仅是他在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做出巨大而独特的贡献,并获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还在于他的中国情结。2004年他毅然离开美国,以竟平生之愿回到他出生的中国并在清华大学执教,以他的智慧超群、他的精神清逸,打造一支计算机领域的中国科研团队,并带领他们奔向世界科研的前沿。

2002年5月,在上海、南京和北京,姚期智第一次与国内计算机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广泛接触和交流。正是在这一次的访问中,清华学生的聪敏好学给姚期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次年,他欣然接受领衔组建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组的邀请;又过了一年,也就是2004年9月,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的全职教授。

姚期智的全职回国,填补了国内计算机学科的空白:这不只是因为他无可争议的学术大师身份,更因为在他所从事的算法和复杂性领域,当时几乎还看不到中国国内学者的身影。而这一领域既是美国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主流方向,又是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图灵奖”获奖人数最多的一个方向,对计算机产业界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此,清华的计算机学科第一次集齐了理论、应用、系统结构和软件四大领域的优秀学者,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

姚期智带来了一个从6人增至10人的讲席教授组,他们都是国际上算法和复杂性领域最出色的华人学者。从2003年到2006年,除了对各自重点负责的博士生进行学术指导和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讲席教授平均每人每年会在清华呆1~2个月。其中,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姜涛曾用整整一年时间为学生系统讲授一门高级算法的课程,并于2006年成为教育部第七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给本科一年级讲课,一讲就是8年

姚期智此前半生走过了世界上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回国次年3月,姚期智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写到自己回国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姚期智:建造中国的“图灵之路”》提到,今年64岁的姚期智教授,希冀自己一直工作到学生中间出现图灵奖获得者。

姚期智在清华主讲的“计算机应用数学”是一门面向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每年开课,他都会极为认真地梳理教学思路,每一节都精心策划。这门课一讲就是8年,直至逐渐找到合适的年轻教师才把接力棒传下去。期间他还担任“计算机入门”、“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信息”等多门课的任课教师。

叫必胜客外卖,奖励答对题的学生

在学问之外,姚期智也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曾在一次讲座上谈起过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

姚期智自幼在台湾长大,在哈佛的导师是格拉肖(Glashow),曾带他去一个法国顶级的三星米其林(Michelin)餐厅用餐。“我当时很土,当穿着燕尾服的服务生来点饮料时,别人都点了鸡尾酒,我却要了牛奶,服务生非常吃惊,格拉肖(Glashow)更是笑的不可开交。我记得那时(四十年以前)150美金一人,相当昂贵。”

在清华流传着许多有关姚期智给本科生上课的故事,其中一个流传甚广。一次,姚期智在课堂上“悬赏”出题,25分钟内解出者请吃“必胜客”。令他惊喜的是,9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正确解答。鉴于人数众多,姚期智信守承诺,叫来外卖奖励了每位答对的学生。而与大师零距离的相处,也成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备感自豪的一件事情。

期待“谈笑有鸿儒”的未来

刚回到中国不久,有人问姚期智,你希望做什么?多久可以完成?姚期智说,成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如今,在姚期智归国的第六个年头,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姚期智教授,希冀自己一直工作到学生中间出现图灵奖获得者。但同时,他又认为,建造中国的图灵之路,并非急功近利以培养图灵奖获得者为唯一目标,而是要创造一个适宜大师级人才涌现的培育土壤。

“能获得一个大的奖项,肯定是对一个国家的国力在科学水准上的肯定,但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如何在各个领域做到世界最前列。如果能有很多人都达到世界前沿水准,都在从事第一流工作的话,那么最后出现能够得到大奖的领军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姚期智坦言,我们当然希望未来能够产生获得图灵奖的中国人才,但努力的方向,是创造一个教育系统,一个培养了这些人才、并使他们将来还愿意回来工作的环境。目前所有的工作,都是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一部分。

将眼光转向大洋彼岸,在美国的计算机领域,常常在某一个时段、某一个地方,涌现出一批非常有才华的学生。10多年之后,他们几乎都成长为计算机科学领域里的风云人物。再过几年之后,类似的情况又会在另一个地方重演。姚期智将此比喻为“群体性现象”优秀学子聚在一起交流讨论,高水准的学术导师给予点拨指导……这样所产生的良好研究环境,使新来后到的学生也能迅速融入其中,不断变成优秀的学生。这种良性循环,所产生的显著的群体性效应,才是国内高等学府在育人过程中所急需的。

姚期智教授对我说,作为导师,主要的工作就是为学生创造出类似良好的研究环境,并努力使这种“群体效应”最大化。“培养出一个好的研究环境之后,导师就会轻松很多。那个时候,导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给予提点,经常邀请该领域的杰出学者前来做学术报告,与年轻人面对面地讨论,让青年学子知道这个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动向与最新的进展情况……”

刚回到中国不久,有人问姚期智,你希望做什么?多久可以完成?姚期智教授的回答是,想成立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想组建一个强大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团队,想吸引麻省理工学院、伯克利的毕业生愿意来这里做博士后。5年时间左右,或可看到一些实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今,在姚期智归国的第六个年头,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留在美国,我也许可以多写几篇论文,生活也许会更安逸一些,但那不是我想要的。”一如近40年前,生活一旦被命运加了点儿料之后,便不愿再按照既定的轨道向前运行,不再顺理成章地向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前进;完全可以功成身退的姚期智,选择了回到祖国,虽然工作更艰辛,前路也有更多未知。但,无论就个人的满足感,还是从我的经验与能力所能发挥的作用而言,这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分割线----------------------------------------------

蓝桥软件学院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蓝桥杯大赛首席专家倪光南院士担任蓝桥软件学院名誉院长。 目前,蓝桥软件学院开设了JAVA软件开发、UI设计、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等相关课程,通过短期实训、就业实训、课程置换、专业共建等合作模式,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数百所高等院校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行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