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大选首轮投票还有几小时就要开始了。今年法国大选乱象丛生,波云诡谲,最大的看点在于雾里看花看不明白。至今仍有近30%的选民游移不定,无从下手——他们普遍反映“勒庞太右,梅朗雄太左,马克隆太年轻,菲永事太多”。而就在6个月前,本届大选却是被认为最没有悬念。剧情的翻转始于今年一月底的“空饷门”,从这个层面上说,无论今年法国总统花落谁家,菲永注定是最充满戏剧色彩的候选人。
菲永的总统竞选之路宛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从去年11月党内初选爆冷胜出,一路高歌猛进,到今年1月底以来先后曝出空饷门、西装门,遭遇信任危机、党内分裂、司法调查、撒面粉等事件,菲永民调目前暂列第三,位于马克隆和勒庞之后。3月23日菲永在电视二台表示,党内初选时其在民调支持率仅9%的情况下仍然胜选,坚信历史可以重现。同样是民调第三,但今日不同往昔。第一、总统大选和党内选举分量不同,是“季后赛”和“常规赛”之别,候选人个个蓄势待发;第二,菲永党内初选胜利得益于其战略运用得当。因为没人关注,所以“躲在暗处”,韬光养晦,蓄势而发,达到了“哀兵必胜”的效果。朱佩在败选后就感叹道他和萨科齐的精力都聚焦在对方,从而忽视了菲永,主要候选人的“盲区”造就了菲永的成功。如今大环境不同,菲永极力打造的“完美清廉”的形象在空饷门之后造成了双倍的负面效应,一度成为众矢之的。
品德有疵,但菲永有总统素质
虽然如此,在挣扎的同时,菲永展现出了作为一名总统所应具备的素质。
当地时间2017年2月12日,法属留尼汪岛,法国总统候选人弗朗索瓦·菲永在当地召开竞选集会。视觉中国 资料
第一,韧劲十足。菲永身上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一书中讲述的是“我”竞选州长整个历程的遭遇。因为“我”的良好的名声在政敌的眼中成了一种阻碍他们走向成功的障碍,就以“伪证犯、蒙大那的小偷、挖坟盗尸犯、酗酒狂、肮脏的贿赂犯”等污蔑让“我”最后身败名裂。这和菲永面临的局面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马克·吐温笔下的“我”最终不堪这样的骚扰而自动退出这场无聊的游戏,而菲永选择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其在竞选团队成员纷纷退出,“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举行了巴黎特罗卡德罗广场(Place du Trocadéro)集会,并实现了重新赢得党内支持的目标。在这次集会中,菲永几乎凭借个人之力走“群众路线”,直接同群众对话,体现出浓重的“民粹主义”色彩,或是朱佩口中的“极端化”色彩,可以说,身为建制派的菲永在这个特别艰难时期被动成为了一个“另类的反建制人物”。
第二,充满智谋。菲永懂得如何打“逆风球”,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将不利影响降至最小。3 月 1 日,菲永宣布自己被法官传唤的日期是 15 日。但实际进展比预期来得早了一天。据其律师说法:“召见被提前了,以便能在平静的条件下进行。”菲永在传唤中并没有回答法官的问题,而是宣读了一份自己的声明。其在声明中强调,妻子的助理工作的真实性 “毋庸置疑”。通过将法官传唤提前一天这一做法,菲永成功避开了媒体本计划在 3 月 15 日的集中关注,不给媒体渲染的可能,将被司法调查这一事件的影响控制在了最小。
第三,改革实干。菲永从政经历丰富,在每个岗位都有“改革业绩”,如担任社会事务、劳工和互助部长时着手法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由于改革力度较大,他所推行的改革被称为“菲永改革”。其担任国民教育、高等教育和研究部长期间对法国教育制度进行了部分改革。改革离不开实干,实干离不开调研。菲永提前多年准备选举,1500多个日夜深入基层,了解民间疾苦,并对症下药,形成了一份务实的政纲,赢得了理性的法国选民。此外,菲永在竞选拉票中最为活跃,在世界范围内造访多达103次,除了法国境内,还在摩洛哥、英国、美国、德国等国进行了拉票活动。
马克隆和菲永,谁才是建制派?
当地时间2017年3月20日,法国巴黎,法国举行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总统候选人菲永与马克隆(中)握手。视觉中国 资料
不过,菲永所面对的挑战仍旧不容忽视,几乎全部来自马克隆方面。
菲永和马克隆在选票方面存在此消彼长、零和博弈的态势。马克隆的“第三条道路”使菲永有选票被分流之忧。虽然马克隆的选民忠诚度欠佳,改弦更张的可能性依旧存在。但是,目前的“大势”位于马克隆这边。具体而言,菲永虽是体制内人物,却并未享受到体制优势,而马克隆虽然自诩“反建制”,却占尽了体制的优势。
第一,党派因素。阿蒙虽成为社会党候选人,但明显是陪跑角色,社会党大佬们的天平倾向马克隆并为其创造便利条件。罗亚尔很早就声明支持马氏,奥朗德虽未表态,但从其对社会党党内初选关心有限的事实中可以几乎坐实马克隆是“奥朗德第二”的传言。反观菲永,大佬支持固然可喜,党内分裂却难以弥合。诚然,萨科齐、朱佩等大佬在前几日纷纷出来为菲永站台,客观上起到稳定军心的效果。但是,更多的分裂存于无形之中。一些大佬们由于本身同菲永政治理念有所差异、或是不满其接受司法调查仍坚持参选的食言之举而与其划清界限。他们一方面志在夺回议会中多数党席位,另一方面不反对马克隆成为总统。鉴于马克隆在政纲设计中向菲永积极靠拢,尤其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同菲永异曲同工,上台后在施政方面不会和共和党人背道而驰,所以有不少共和党大佬倾向、甚至翘首期待“新型左右共治”时代的来临。
第二,媒体因素。空饷门发酵之际,笔者正在巴黎。当时电视、电台、报刊、网络四大渠道每天滚动评论空饷门事件,媒体渲染的破坏性远甚于丑闻本身。同时,菲永在沉默应对无果后,只能一次次上节目接受“审判”,没有主动权。相比之下,马克隆在拉斯维加斯事件后虽然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清白”,但是媒体并未连篇累牍,也未过分解读,几天之后就不了了之。媒体报道频率和覆盖率差别之大可见一斑。
第三,个性因素。历史学家皮埃尔·罗桑瓦龙曾提出,政党对社会诉求做出回应的代议制民主,如今趋于消亡,代之以一种身份认同民主。党派理念渐渐让位于个人色彩,换言之,在争取摇摆选民的时候,候选人的个性鲜明程度同支持率成正比关系。菲永作风成熟稳重,说话不急不缓,情绪掌控得当,但在以感官刺激为主、就事论事为辅的电视辩论、或者说真人秀节目中则相对吃亏。同菲永表现“差强人意、缺少激情”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马克隆的热情洋溢和年轻气盛。
法国需要什么样的总统?
此外,菲永还没有彻底逃脱“空饷门”的魔咒。诚然,空饷门的边际效用在递减,但信任赤字却并未有丝毫减少。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菲永的政纲宛如庖丁解牛,刀刀见血,直指法国社会经济病灶的根源,“医术”高明毋庸置疑,但现在因为丑闻而存在没有资格上“手术台”的可能性。诚然,医德不正为人所不齿,但是将医德和医术轻易划上等号同样有失偏颇。因为道德污点而怀疑某政治家治国理政的能力值得商榷。
当下法国需要什么样的总统?是一个满口“花好桃好”、取悦民众、没有道德污点的完美总统,还是一个不那么完美,但在事关国家命运的问题上极具洞察、真知灼见的总统?这和法国当下的社会心理和选民的判断力息息相关,这涉及到理念和需求的博弈。选票一定是投给合适的人,而不是仅仅看到他所谓的“优秀”。可能只有部分选民明白这个道理。
空饷门折射的是法国政治体制一直以来的问题,菲永未犯法,但这次却成为了法国政治的牺牲品。根据巴黎政治学院2016年的政治分析报告(Cevipof),近九成(89%)的民众认为政治人物不代表民众,认为政治人物诚实的只有23%,认为他们腐败的则高达75%。对政治人物不信任、厌恶、烦感的高达78%。由此可见,其他政治人物想必也未必清白,只是没有被大媒体盯上,或是没有被尽职调查。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国的政客们只存在已被发现丑闻和尚未被发现丑闻之别。“空饷门”发酵几日后,笔者在飞机上遇到一位马赛牙医,他感叹道:“这在法国政治中太普遍了,我只是对菲永有些失望,他也不能免俗,但是不会放弃对他的支持,因为他能带领法国走出衰落。”
回顾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选举史,希拉克曾在选战期间丑闻缠身的情况下最终问鼎。菲永能否复制“希拉克式”的成功,值得关注。他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剩下的交给选民。菲永是否能够绝处逢生?答案即将揭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