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19日电(记者 林波)最近几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慢慢提升,但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却一直是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1月19日,在浙江两会举办期间,浙江人大代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建议科学研究主动拥抱市场,弥补二者断层。
之前,有人说科技成果转化是“死亡之谷”,足可见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在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孙玲玲看来,如今科技成果转化的近况已经好转,“在学校,许多老师的科技成果已经变为运用。”
然而不能够不珍视的是,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存在着几个方面的困难,孙玲玲强调。
“主如果需求对接,科学成果和运用这条路要走得通,信息就要对称。”在她看来,科学成果与运用渠道首先要打通。
作为一个市场化改革相比较起步较早、市场机制较为灵巧,同时民营企业比较发达、企业产权明了、创新好处机制比较积极的省份,在市场的压力下,浙江科技体现了不俗的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2016年,浙江新增创造专利授权量2.66万件、高新技术企业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7654家,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11.7%……
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实施院长王慧中表示,浙江省的专利请求和授权量在全国虽首屈一指,然而浙江和全国一样专利转化率很低。在他看来,问题在于创造专利的人对企业情形不了解,依照自己的创新思想理念上报专利请求。
王慧中建议,创造专利的人应当把思绪、想法、技术与企业进行对接,在实践中去运用检验专利转换,“说白了,产学研的对接是不够的,要把研发和运用人才关联起来。”
在王慧中看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科研项目在启动时便有创新思想并考虑到运用。
“融入市场!”浙江省人大代表、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掷地有声。在他看来,科技成果转化不是接力棒,自己完成一部分再传递给他人。他建议科研人员主动和企业对接,深刻到企业中去,并融入市场。(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