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媒体走转改】一枚小小人工晶体的“光明”使命
由爱博诺德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它是重量仅有0.02克、中央直径只有6毫米的可折叠人工晶体,无论从重量还是大小而言都可说“微”不足“道”;它却又是千百万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福音神器,担负着带来光明的伟大使命,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2014年以前,国内医院所使用的可折叠人工晶体基本依赖进口,为国外垄断。而同样在这一年,在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4年之后,由解江冰博士和王曌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可折叠人工晶体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如今已造福十几万白内障患者,而且在2016年走出国门,出援非洲、出口欧洲,成为中国智造的又一张耀眼名片。
爱博诺德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解江冰博士介绍企业创新发展情况。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破局:“中国不缺产品,而是缺好产品”
在2010年4月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时,中国有近500万白内障患者,并且以每年约40万人的速度新增,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其患者绝对数字必然会加速增长。
如今,治疗白内障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是依靠手术将原有晶体打碎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保障白内障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治愈。然而长期以来,国内人工晶体市场基本为国外产品垄断,这也成为治疗白内障医疗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晶体相当于人眼的镜头,白内障就是镜头坏了,白内障手术就是换镜头。如今,白内障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盲类疾病中的头号因素,在60岁以上老人中发病率高达60%。尽管如此,在世界各国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对比中,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印度、越南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而在我国每年所进行的白内障手术中,有30%还在使用国外早已淘汰的硬式人工晶体,软式(可折叠)人工晶体几乎全部为国外进口。”讲这番话的是爱博诺德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解江冰博士。
2010年,为改变国内可折叠人工晶体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现状,已出国十几年的解江冰毅然放弃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国创业,并先后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北京市“海聚工程”专家人才,担任国家和北京市特聘专家。
依托于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北京科研资源、人才集聚优势,解江冰最终将公司落地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由此开始了代表着高端前沿、以可折叠人工晶体为方向的研发、生产之路。
工人正在操控机器精细加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不缺产品,而是缺好产品。可折叠人工晶体代表着人工晶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能为患者减少痛苦。硬式人工晶体需要在眼部切开6毫米以上切口植入,手术时间长、视力恢复慢、并发症多,给患者带来痛苦大,而软式人工晶体只需2毫米的手术切口植入,整个手术过程5至10分钟,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正常视力,无需麻醉和缝合。”解江冰介绍道。
而在研发伊始,解江冰便将产品定位于非球面体,一个时至今日仍非常高端前沿的起点。“5年之前,在国际上还是球面体占据主流,我们研发伊始就瞄准非球面体,就是决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完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医疗产品。”当有人曾疑惑解江冰的第一步时,他这样回答道。
秉承着打造精品意识的工匠精神,解江冰带领着本土化研发团队开始了孜孜以求地研发之路,经过多年反复临床试验,成功生产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可折叠疏水性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普诺明A1-UV,并于2014年7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批准上市。
对于解江冰而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其不仅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人工晶体,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在该领域打破国外多年垄断,一举实现替代进口的突破逆袭。
“在技术上,我们已经实现与国际领先企业同步或者超越,而在平均价格上,我们产品低于进口同类产品30%至50%,唯一希望就是为国内患者提供质量安全高效、价格承担得起的优质服务。”解江冰说。
公司研发总监王曌介绍普诺明人工晶体研发之路。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引领:“我希望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公司研发总监王曌于2011年加入爱博诺德,当时该公司还只是一支仅有七位员工位于初创阶段的微型企业。这对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已就读了11年、刚刚获得光学工程博士学位的80后王曌而言,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
“哈工大是一所航天色彩非常浓厚的高校,我在毕业之时也面临着京沪研究所、高校老师、百强老牌外企等方面的择业方向,但是我毅然加入这个团队,一是因为人眼的光学系统和望远镜非常相像,并不背离我所学知识,再就是解江冰博士的一番话彻底打动了我。”王曌说。
“眼科领域鲜有真正光学工程出身的设计者,如果把你在光学工程的所学用到眼科领域,或许我们可以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为中国眼科行业做点什么。”王曌回忆道,就是这番话,吸引着她义不容辞做出选择。
工人正在全封闭环境中加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看似新奇的领域并未成为王曌研发路上的桎梏,反而成为她大胆创新、频出佳绩的动力。凭借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在由王曌主导研发的第一款核心产品普诺明A1-UV可折叠人工晶体中,不仅设计成“后表面高凸”结构,能够提高术后囊袋愈合速度,防止白内障再次发生,而且其“高次非球面”设计,能够有效为医生降低手术难度,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
“人眼中的天然晶体是一个后凸明显的结构,如果我把人工晶状体设计成和人类晶状体一样,也是后面高高凸起,那么和人眼结构将会更加吻合,和后囊的贴附会更好,愈合速度会更快,这在临床上也都予以验证。”王曌介绍说。
三年的努力终获硕果,普诺明A1-UV,这款被国际上誉为“第三代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产品,已成为非球面领域的制高点。
马不停蹄,王曌此后又投入到专为中国人眼设计的人工晶体研发中。“之前的人工晶体是以西方人眼结构为标准设计的,但是每个人种之间角膜像差是有区别的,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符合中国人角膜像差的人工晶体。”王曌说。
为此,从2011年至2014年间,研发团队与北京同仁医院联合,对8653名中老年人的角膜面形进行大样本量统计,首次搭建了中国人眼角膜的非球面模型,并基于此设计研发了普诺明AQ型人工晶状体,成为首款根据中国人眼特征设计的人工晶体。
而在2016年底,由王曌主导研发的针对白内障合并散光病人适用的人工晶状体普诺明Toric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注册证。
6年来,在勇于创新的路上,王曌已经独立或者联合申请各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0余篇,在追赶甚至超越西方人工晶体前沿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勇担使命。
工人正在精细加工人工晶体。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跨越:从进口到出口,国产人工晶体完成逆袭之旅
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强调,“医疗设备是现代医疗业发展的必备手段,现在一些高端医疗设备基层买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进程,降低成本,推动民族品牌企业不断发展。”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指出,“我国很多重要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为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爱博诺德不仅在人工晶体领域实现着跨越式发展,替代进口,有效降低了患者就医的价格成本,而且已走出国门,成为体现中国智造又一张靓丽名片。
“目前,我们已与国内350多家医院展开合作,从2014年至今共使得近十四万白内障患者受益,以每片人工晶体至少便宜1000元为例,共为国内患者至少节省近1400万。”解江冰说。
爱博诺德引以自豪的专利牌展示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2016年,爱博诺德所产人工晶体入选中国援助非洲“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彻底结束了中国援外项目长期使用进口晶体的尴尬局面。同年,爱博诺德所产人工晶体自主出口到德国等欧洲国家,代表着中国制造高端眼科产品正式走向世界。
“在2016年参与非洲‘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中,爱博诺德先期启动了四个国家,每个国家约500例。对于公司而言,这也是代表国家收获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的时刻。”解江冰说。
如今,爱博诺德蓄势谋力,为全面打破国外垄断和降低医疗价格,除在人工晶体方面,还以眼科为主线,将产业领域拓展到近视治疗产品、眼科治疗设备、手术器械、眼科制剂等多个维度,打造眼科治疗的全产业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