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薪资水平不断走高,一边却是行业美誉度并没有随之提升,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已成为家政服务业的“痼疾”
元宵节前,一条不到20个字的短信,让朋友的心情迅速从快乐的云端跌落到失望的谷底。信息发送者是在她家服务的阿姨,发来的内容是回乡过年后阿姨不准备回来了。
朋友的遭遇并非个案。“阿姨总是变着法儿的要求涨工资,不满意就说老家有事要走,家里离不开人,每次都得妥协”“现在过年过节跟过关一样,被甩N次的孩儿妈就怕阿姨回老家不回来了”……这两年在论坛上、朋友圈里常常看到雇主在吐槽自己的权益难以保障。
另一个比较集中的“槽点”就是家政行业部分工种工资上涨太快。一线城市里,育儿嫂的工资基本在5000元以上,月嫂更是万元起步。高昂的费用已经让不少积蓄不多的新手爸妈们望“嫂”兴叹。
一边是薪资水平不断走高,一边却是行业美誉度并没有随之提升,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的负面口碑没有根本扭转;一边是人们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日趋高端且个性化,一边却是社会对于这一职业的价值认知仍有偏见,拥有较高教育背景的人不愿意进入这一行业。这就是目前家政服务业面临的尴尬现实。
笔者以为,改变稳定性差、流动性大这一行业“老毛病”,可以从密切两对关系做起。首先应密切家政公司和家政服务员的关系,能否在企业运营机制方面推行不少专家建议的员工制。目前家政行业的不少问题源自中介这种运营机制,家政服务员和公司的关系过于松散,而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员工培训和规范化管理方面自然投入少,员工队伍的稳定和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采用员工制,家政公司要为服务员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险等保障,以及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培训,这样既能更好地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益,也会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当然,这种机制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若能辅以相应的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对于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定会有所助益。
与此同时,应密切雇主和家政服务员的关系。鉴于目前家政服务业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监督评价机制,能否引入可供查询的雇主评价机制。每次阿姨“下户”,雇主要根据服务情况给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既能为后续的雇主提供参考,也可以对那些常常无故“炒”雇主的阿姨形成一些约束。
朋友目前又开始新一轮的阿姨面试,真希望她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选,也希望这次的阿姨能招得来,也能留得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