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启信息化标准工作新篇章
近期,中央网信办、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三家单位联合印发《“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标准是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加快完善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对落实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信息化标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对推动“十三五”时期信息化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我国信息化标准走出去做出了总体部署。
当前,全球正处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信息化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时国家出台《指南》指导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信息化标准工作不仅及时,而且迫切。这与标准在引领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抢占市场先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密不可分。《指南》的印发为我国“十三五”时期信息化领域标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篇章,将为支撑和引领“十三五”信息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切实加强信息化标准统筹协调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将“统筹推进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建立了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共同牵头,中办、国办、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二十余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国家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我国信息化领域国内外标准工作,协调解决国家信息化领域标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总体上看,需要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统筹协调。一是加强各类各层级标准的统筹协调,既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又要处理好这些标准与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的关系;二是加强信息化领域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应用推广与标准体系的统筹协调,有效发挥信息化标准对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作用,以标准支撑我国网信产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完善信息化标准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在内的17个国家级信息化领域标准技术委员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部委也建立了行业信息化标准技术委员会和协会,各个标委会大都制定了各自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各标委会的标准体系之间存在分工有冲突、层级不一致、分类不统一等问题。亟需组织各标委会,在既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标准顶层设计,按照基础共用、分工负责的原则完善优化标准工作体系、标准协调机制和标准技术体系,有效支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等三大战略方向。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标准制定修订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蓬勃发展。截至到2016年底,信息化领域现行国家标准2000多项,在研标准700多项,基本涵盖了我国信息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在加快突破核心信息技术、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亟需推进重点难点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修订。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核心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经济、电子政务、信息惠民和网信军民融合等七个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和修订。当前,一是要加快这七个领域的标准工作组建立,二是尽快开展急需急用和基础通用标准的立项和研制工作。
四、着力强化信息化标准应用实施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实施。随着信息化领域标准的应用实施,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逐步提升,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规范。但是,从整体上看,信息化标准的宣贯力度仍有待增强,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水平仍有待提高,信息化领域普遍存在的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等“老三大难”问题有待解决。
总的来说,需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信息化标准的应用实施。一是加大标准宣贯力度,积极引导标准应用主体应用实施标准,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和项目的标准化应用水平;二是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加大标准符合性检测力度,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三是建立标准应用实施评价机制,开展标准实施效果和标准化工作考核评估机制,量化标准的应用实施效果。
五、扎实推动信息化标准国际合作
为推动我国信息化领域技术、产品、装备、服务走出去,当前需要充分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重要平台作用,利用好中欧、中德、中美、中英等标准信息平台,把握“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等带来的机遇,扎实推动信息化重点领域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与主要贸易国的标准互认。
赵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