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热点观察

广西合浦:八十岁盲公的自强人生

时间:2017-07-27 12:47   来源: 互联网    作者:竹隐    阅读量:5315   

原标题:广西合浦:八十岁盲公的自强人生

题记:盲公用一双搓碎黑暗的双手,托起了生命的太阳;盲公迈开那坚定无畏的脚步,丈量着人生的价值……

盲公,一个双目失明的古稀老人,一个在艰难困苦中抗争的勇者, 一个笑着面对人生厄运的好汉。

盲公在合浦廉州街卖花生米,算来已有六十多年了,他从十四岁学做花生糖起,如今已是年届八十岁的老翁。不变的是他架在鼻梁上的一双墨镜,身上的一条围裙,手中的一只木架子和木托盘。木托盘上装着的是土法熬制的糖膏和马口铁奶粉罐装着的秘制五香花生米,还有那那走街串巷的吆喝声。

盲公姓王,名成褆,1938年出生在廉州王屋。他出世的时候,父母给他取名“成褆”,就是希望他长大成才,丰衣足食。但是自小失明的厄运,将他推入了一个孤独的黑暗世界。少年时期的成褆因家境贫穷,尚无一技知长,平日里只好摸索着到附近的田垌沟边摸鱼,靠此换回一些柴米油盐以度日,过着三餐不继的苦困日子。

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人家都在准备过年了,但自己家中连一点油腥都没有,他向哥哥提出,要到江边摸一些鱼回来过年。而当时正是严寒霜冻的天气,哥哥不肯让他去冒险。但为了家里过年“有油腥”,小成褆还是冒着凛冽寒风摸进了西门江。当时,小成褆大年三十跳进江中捉鱼之际,引来了不少街坊围观,跟着他在江边走,有好事者还拿他能否捉到鱼来打赌。小成褆在大家的议论中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捉到鱼过年的决心,就这样在冰冷的江中摸索了几百米之后,终于捉到了一条大斑鱼。当他把大斑鱼捉起来的时候,江边围观的人群都禁不住为之高声欢呼。这条大斑鱼拿回家一称,竟有三斤八两重。通过大年三十捉鱼这件事,使小成褆更加坚定了自食其力的信心。从此后,平日里到附近的河湾田沟里去摸虾捉鱼,也能换取一些油盐度日。

正是苦难的生活锻造了小成褆坚强的生存意志和乐观的处世态度。十四岁那年,他跟着人家到工地上帮做工,和煮饭的师傅学会了炒花生,接着又反复摸索着学熬糖膏、配制泡浸花生的配方。在无数次的火灼烫伤中,小成褆终于学会了炮制五香花生米和土法熬制糖膏,做夹心花生米糖膏的技巧。从此,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小成褆就得起来熬糖膏,炒花生米;从此,廉州的街巷里响起了小成褆叫卖“花——生——米……”“糖——膏……”的吆喝声;从此,廉州有了“盲公花生米”和“盲公糖膏”这个珠乡民间美食品牌。“盲公”也就成了人们对这个自食其力者的尊称。

盲公土法熬制的糖膏自有其独特之处,不但色泽细腻洁白,而且口感软绵而不粘牙,脆而不硬。他说,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握火候,火急了糖膏就硬,火慢了糖膏就软粘,把握火候的功夫不是一朝学成的,全靠多年的用心去摸索。

本着良心去做事,是盲公的处世原则。盲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心里却亮堂得很。他制作的五香花生米颗粒浑圆均匀,酥脆可口,香醇而甘凉,吃了使人回味。最令人赞叹的是,其中不会掺杂一颗半粒“臭屎”花生,这除了盲公精良的制作工艺之外,“本着良心去做事”,更是重要的保证。

盲公说,他制作花生第一是把原料的质量关。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是用手来一颗一颗的去“感觉”花生的质量。花生挑选好之后,就是进入炮制工序。炮制工序是自己将配制的秘方调好配料后,和花生米一起泡浸在水里,经过了一段时间泡浸之后,才捞起来晾干后再炒。第二是要把配料的质量关。盲公泡浸花生的配料基本上都是中草药,虽然近年来中草药的价格已翻了近十倍,但盲公在购买中草药配料时,仍然挑选最好的。

因此,盲公秘方泡浸的花生米甘香酥脆;土法熬制的糖膏软饴香甜;盲公的叫卖声牵情动听。每当他用那饱浸沧桑韵味的廉州话腔调,吆喝着“花——生——米……糖——膏!”的时候,总是能勾起廉州街人岁月记忆中的童年时代,捏着一两分钱去买盲公花生米和盲公糖膏的期待……

就这样,盲公在六十多年的黑暗里,量着一杯又一杯花生米;拉扯着一截又一截的糖膏,在六十多年的孤独中,走过了一天又一天。盲公看不见灯红酒绿,却明确做人的方向;得不到人间的荣华富贵,却拥有自强不息的情怀。尽管命运对他苛刻,他却珍爱自己的人生。用百倍的努力去创造,用千倍的勇气去抗争。这一声声吆喝,是盲公笑对厄运的宣言;这一串串脚印,是盲公展示人生价值的标志。

1970年代间,广东的一位客人专门来廉州找到盲公,提出要用5000元人民币购买他泡制五香花生米的配方。1980年代间,又有商人来找他合作办厂。但都被盲公谢绝了,因为他就是要在坚守自食其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虽然现在他已经年届八十岁了,但还在专心炮制他的五香花生米和土法熬制的糖膏,就是为了执着他那自食其力的信念,也是为了守护着廉州人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分享的“盲公花生米”和“盲公糖膏”。历炼了半个多世纪的世情冷暖,经受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炎凉。他依然坚定地,微笑着走街过巷的吆喝着“花……生……米,糖……!”用真情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盲公面对着人生厄运,坚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也许,他没有感到世界的多彩,也许,他没有得到人间的荣耀,但是,他拥有人生的尊严和价值。因为,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没有因自身的不幸而尤天怨人,而是,坚定地执着人生的信念,勇敢地前行着,摸索在黑暗世界里,演绎着一个盲者人生的亮丽传奇,同时也感动着周边的人们。

有一个独生子女的家庭,夫妇将近退休之年,儿子也大学毕业了几年,但还是没有就业。夫妇俩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向儿子提起就业的事,但儿子都以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为由,一直呆在家里捱日子。有一次,做母亲的看到盲公在街边卖花生米,触起了心事,就和盲公谈起了儿子就业难的事情,同时也了解到盲公自食其力的经历。于是就买了花生米糖膏回去给儿子吃,并将盲公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听了很受触动,就专门来找盲公买五香花生米,听盲公讲生活的艰辛苦乐。不久,做母亲的专程来感谢盲公,因为儿子在盲公的感染下,终于勇敢地走出家庭,走上了就业自食其力的岗位。

1997年,国家开始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盲公完全符合享受低保的条件。但他没有急于向政府伸手提要求,而是一如既往的走街过巷卖花生米。当时,盲公的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好朋友由于多次向政府提出低保申请,但都没得获准,因此多次向盲公发牢骚。盲公每次听了都耐心的劝他说:“我眼盲无看见路,拱老拱大(方言俗语:到了这样的年纪)都能够自家做吃(方言俗语:自食其力),你好身好势(方言俗语:肢体健全身体好),肯出力去做,搵三餐饱无是难事,无必要去和孤独的老大人(方言俗语:孤寡老人)争低保呀”这位朋友在盲公的劝说和影响下,也不再刻意依赖低保,经过努力,也寻找到了就业机会。

1999年,年近花甲的盲公才去领取低保待遇。

盲公多年以来都是和兄长一家同吃住,他的哥哥多年前不幸病故,留下幼侄和嫂子。盲公用自己自食其力的经历鼓励侄子面对困境更要发奋读书成才,还尽己所能帮补侄子的读书费用。如今,两个侄子都顺利地读大学,毕业后都走上了医疗事业岗位。盲公每提起都是倍感欣慰。

盲公不但花生米糖膏做得好,在他的脑海里还有许多关于廉州古城的掌故轶事趣闻。在和盲公的交谈中,他会不时的吐出一两句廉州歇后语或谐音词语,并兴致勃勃的为你讲述起中的趣事。

诸如“梁福华扛炮弹,你无发我就发”;“三姑娘卖虾饺,先给菩萨吃,才轮到人吃”;“猪屎大粪都纳税,金条大银拿来兑”等。这其中的每一组词语,都有一个廉城掌故。

谈起经历过的一些廉州历史事件,盲公也记忆犹新:如抗战时期廉州军民在钦州巷阻击日军,击退日寇后放鞭炮庆祝;日寇飞机轰炸阜民北、黎屋坡、中山路,损毁惠爱东的益和号;廉州居民走飞机事件;为便于防备日寇飞机轰炸时疏散而新建的民生菜市;甚至民国时期的县政府驻地,以解放初期县政府的驻地所在,盲公都能准确地说出来,因为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过,而且是当时口碑流传的史迹。虽然盲公无法看见,却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特别深刻的。如今,这些都成了廉州这座古城的珍贵记忆。

盲公和他的花生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铸造,不仅是廉州美食的一个品牌,也是珠乡人文精神中的一个亮点,更是一道优美的人生励志的风景线。

因为,盲公的乐观态度,来自他对人生的坚忍和从容;盲公的善良,来自他对生命中的向往和执着。

因此,盲公是廉州古城的一面镜子,在这里可以照出懦弱者的失落;盲公是廉州古城的的一座标杆,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盲公是廉州古城的一本教科书,在这里能让你读懂人生的价值;盲公是廉州古城的一抹灿烂,从他身上可以感悟到人生的多姿多彩。

盲公人生的一首歌,一首自强之歌,一首励志之歌,一首用意志和向往铸造旋律的生命之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