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财网-专业的商业信息聚合平台
adtop
您的位置:商财网 > 热点观察

熬硝已经消失了的产业,有谁还记得这个古老的工艺

时间:2017-08-06 13:43   来源: 互联网    作者:笑笑    阅读量:12235   

原标题:熬硝已经消失了的产业,有谁还记得这个古老的工艺

大硝洞古代炼硝遗址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小屯村,在省级风景区阿勒河景区内。形成于清康熙年间。

西洞口为进口,宽约150米,高50米左右。东洞口为出口,宽约100米,高30米左右。洞内宽敞明亮,布满了数十座矿渣堆积,初步估计,堆积总量约二百多万立方米。矿渣堆积间,现无规律地残存有熬硝炉23个、沉淀池20个、蓄水池2个(有水),接来自洞顶的引水设施2个。在一块巨大的长12米、宽4米、高2米的形如馒头的大钙化堆上人工凿出一个接水池,接水池两边又分别凿出两条宽5公分,深3公分的引水线槽,将接水池中的水直接引入旁边人工砌筑的水池内。其它水池则直接砌筑在洞顶滴水的正下方。

熬硝先是要挖坑,一般要很大的坑,视洞里面硝土的厚度很成色决定硝坑大小,之所以要挖大坑,是因为一次熬硝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体力劳动,投入很多的精力,自然希望一次熬硝产量大些。坑挖好后,用工具将坑壁、坑底夯实,夯实到什么程度,老人讲了,要像镜子一样光滑,泥土必须夯得很紧密。然后在硝坑的正下方挖一个蓄水的的小坑,小坑其实也不小,要像以前农村做饭的超大锅那么大,同样夯实。回到硝坑那里,在硝坑的底部钻一个洞,将洞通到蓄水池中,钻的洞不能大,大了,流出来硝水的浓度就会不高,原因很简单嘛,洞大了,水流得快了,水跟硝土接触的时间就短了,水的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本工作完成后,硝坑底部垫木头,形成一个空间,然后是铺上厚厚的一层玉米杆,把即将倒入坑中的硝土与坑底隔开,为了方便后面渗水。

(洞内硝灰堆积,最高有20米左右)

接下来就是挖硝土,挖硝土是有讲究的,硝土味道分为酸甜苦辣四种。四种味道,入口辣的最好,其次是苦味,再是甜和酸味。一般挖硝土不会挖太深,浅浅的刨下去十来公分就够了,挖太深了,泥土里的硝含量少了,土挖好挑出来就往铺好玉米杆的坑里倒。凡是涉及到物质提纯或者浓缩的工作在体力基础上从来都是有些其他道道的,倒硝土也一样,不是泥巴糊糊乱倒就可以地!开始倒的时候要慢慢倒,做到均匀分布,要像晒谷子一样铺好,保证合适的松紧度。倒到坑的三分之一深度的时候,就要一边倒土,一边轻轻的踩,据说这个力度也是有讲究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等硝土已经有坑的一半的高度了,这个时候必须用粗树干将倒下去的硝土夯实。我问夯到什么程度?回答是:“很紧很紧。”至此土木工程基本结束!

(洞内生活遗迹)

接下来最基本的溶解剂:水。两个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倒进硝坑里的水必须是洞里面的水,最好是洞里面的死水,洞穴里的水中很多矿物质含量都比地表水高,而且溶解的碳酸钙也多一些,ph值也不一样。但是硝水也是有品位的,刚流出的硝水味道最浓郁,是最好的。

(洞内生活遗迹残片)

洞口面临大河(乌江上游主流),高出河面约150米。洞穴为一个巨大的洞厅,全长在900米以上,平均宽约为100米,平均高60米左右。

从现存熬硝炉及蓄水池等数量分析,估计该炼硝遗址日产硝量600斤左右;从矿渣堆积和综合调查资料分析,每天至少有300人左右在作业,如此,这里应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炼硝工厂。如此大规模的开采,是军用还是民用?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停止开采的时间约在雍正时期或更晚。巨大的矿渣堆积,就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该遗址应为全国单个洞穴炼硝遗址之规模最大的遗址。

六盘水视窗 微钟山 发布 图文 李行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站搜索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