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压降,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减,部分银行目前已无在售结构性存款产品。
因风险较普通理财产品低且收益又较普通存款高,结构性存款一度颇受市场欢迎但由于部分银行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以及造成资金的空转套利,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不断规范整顿结构性存款产品,并指导银行压降产品规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环比下降4.14%,同比下降29.56%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积极试水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以及挂钩股票指数的结构性存款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反映出银行对结构性存款产品进行调整和改进的趋势
结构性存款锋芒不再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为5.6万亿元,环比下降4.14%,同比下降29.56%,较去年4月最高峰下降53.9%,创2017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具体来看,大型银行个人,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分别环比下降18.39%,5.83%,中小型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下降0.72%,单位结构性存款规模环比增长0.09%
日前,某股份行一位理财经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行两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于日前和23日到期,这两款产品分别为期限61天和30天,到期年化利率最高达6.18%和5.12%,并且表示从历史数据看,96%的概率可达5%的年利率不过,该理财经理表示:到期后就没有了,产品要清退了
去年开始我们就不再重点推介结构性存款了,今年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客户也在减少北京某股份行支行人士表示,大额存单,稳健型理财产品都是替代性选择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各类银行都在压缩结构性存款规模,其中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幅度最大今年10月份国有银行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为7083亿元,较去年3月高峰时期2.58万亿元下降了72.59%,今年4月份以来,基本上每个月都下降1000亿元左右国有六大行中,11月工商银行,邮储银行未发行人民币个人结构性存款,邮储银行原本结构性存款规模就不大,2020年末已压缩至0,工商银行今年以来结构性存款规模压缩幅度较大
对于规模下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说明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规范取得了成效,银行也按照监管要求在不断提高结构性存款管理的自律性以及经营的规范性,使结构性存款市场混乱的局势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除规模压降外,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明显走低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报告显示,四大行结构性存款预期最高收益率均较年初有所下降,其中农行,工行降幅最大,均已降至2%以下,11月农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94%,较1月下降了164BP,9月工行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8%,较1月下降了134BP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向记者表示,未来结构性存款产品规模仍有一定下降空间一方面是由于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银行需要主动调整负债结构,结构性存款这类高成本负债规模会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监管对‘假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严厉管控,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偏离度越来越大,对于原本偏爱此类产品的投资者也失去了吸引力,导致产品规模下降
挂钩双碳探路创新
今年除压降规模外,银行还在探索转型,部分银行结构性存款瞄准了双碳及股票指数。。
日前,江苏银行落地首笔碳中和结构性存款根据消息显示,该款产品通过衍生品挂钩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的收益率江苏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贯彻国家战略部署,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务模式,推广绿色低碳理念,我行增设了该款新结构性存款产品,以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从存款产品的角度满足客户需求此类产品发行后获得公司及企业客户的支持与认购
据记者统计,今年5月兴业银行落地首笔碳结构性存款后,中信银行,上海银行等也相继推出了碳挂钩结构性存款。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银行发行‘碳中和’主题结构性存款是为了积极响应绿色金融号召,同时,‘碳中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发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银行在结构性存款产品方面改进的趋势不过,由于‘碳中和’主题结构性存款是今年的创新设计产品,所以目前发行的银行仍然有限
江苏银行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银行在发行碳挂钩结构性存款时,需要注意从挂钩标的差异性,‘预期年化收益率’复杂性,实际收益波动性,流动性风险等几个方面,向消费者做出充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他指出,不同银行的揽储压力有差异,存款利率报价改革之后,中小型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的利率差距收窄,不能再依靠拉大利率差距来吸引储户,揽储更难,所以中小型银行揽储成本下降受政策因素的影响更大。
此外,今年以来,包括交行,招行在内的挂钩股票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也在热卖刘银平表示:目前市面上挂钩股票指数的结构性存款,背后大多有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产品到期收益率与挂钩的股票指数有关,有较大不确定性,投资者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也可能只拿到保底收益对保守型投资者来说,这类产品收益风险较大,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购买在购买之前,需要认真查看产品的收益规则,了解产品达到不同收益率的条件及概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