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第一次来上海,那么,一定会有旅游攻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要去老城隍庙尝尝“上海小吃”。
如果你就住在上海,接待来旅游的外地朋友时,类似对话也会反复上演:“明天去哪?”“去城隍庙吃南翔小笼包!”
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当然啦,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似曾相识的“小吃一条街”,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南京的夫子庙、成都的锦里……
但为什么在上海,偏偏是城隍庙?而关于城隍庙小吃的各种批评、赞颂、谣言与传说,又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是营销号的大肆鼓吹,哪些是吸引眼球的夸张吐槽?
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企鹅君,终于挡不住好奇心引诱,踏上这片传奇土地,只为一探城隍庙的真实面貌。
目 录
1 | 为什么是城隍庙?
从前,这里真的是小吃天堂
2 | 城隍庙今昔
它是怎么变成旅游景点的?
3 | 吃在城隍庙
南翔馒头店、五香豆和梨膏糖
4 | 如果你一定要在城隍庙吃饭
试试绿波廊和上海老饭店
1 | 为什么是城隍庙?
你也许很难想象,从前的城隍庙,真是上海人心中的美食天堂。
许多城市都有城隍庙,但上海这里,供奉的神灵不太一样。它由金山神庙改建而来,保留了原先的捍海之神霍光,后殿则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1937年,民众又将清代民族英雄陈化成入祀,形成“一庙三城隍”的格局,再加上阎王、观音、财神、月老等各路神灵,一年到头,宗教节目层出不穷。元旦的“烧头香”,正月十五的灯会,二月二十一日的城隍诞辰,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出巡等等,全是沸反盈天的热闹活动。
赶庙会的人一多,自然有不少商人聚集于此,叫卖各种香烛经书、日常用品。吴淞、川沙、三林塘等地的厨师闻风而来,开起茶楼酒肆、餐厅面馆。小摊小贩更是繁荣兴旺,沿街叫卖,煎炒烹炸,硬是把一座神仙庙宇,熏成了烟火气十足的小吃盛地。
这里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中心。老人喜欢在湖心亭茶馆喝茶、听评弹,精打细算的主妇会来采购日用品。而对小孩而言,有零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据民国名医陈存仁回忆,一个铜元的百草梨膏糖、两个铜元的酒酿圆子、四个铜元的面条配上“又大又厚”的肉,是当时小孩对于老城隍庙最深刻的记忆。
在那段娱乐活动贫乏的年代,城隍庙就像一个本土的梦幻游乐场,供应着廉价的热量,浮华的享乐,和最世俗的城厢风情。
2 | 城隍庙今昔
这样热闹繁华的城隍庙,自然被外地人目为上海市井风貌的典型。哪怕在交通没那么发达的民国时期,这里也少不了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的身影。1933年,楼适夷《城隍庙礼赞》中如是说:
四五十部黄包车,接连地由小东门长驱西进,车上坐的都是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洋人,据说是外国来的什么观光团,往城隍庙去观光的。外国人毕竟聪明些,他知道沿外滩一带的高大的白石房子,霞飞路的绿灯红楼,都只是上海的皮毛,要真正地认识上海的心脏,就得上城隍庙去。
八十多年后的今日,依然有许多洋人专程驱车前往城隍庙观光。可惜时过境迁,如今的城隍庙,已成为一个将炸鸡排、大虾球和生煎包并肩售卖的景点,招牌一摘就能冒充任何地方的夜市。
天南海北的方言充斥耳畔,而仅存的上海口音,大多来自于不耐烦的服务员大妈。
那么,曾让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小吃,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3 | 吃在城隍庙
南翔馒头店
提起城隍庙小吃,永远绕不开这家店。上海人将有馅没馅的统称馒头,而南翔馒头店,卖的就是小笼馒头,亦可简称“小笼”。
南翔馒头店是一个阶级社会的完美缩影,一栋三层楼,分为五个等级,门槛是赤裸裸的金钱。
一楼的蟹粉小笼22元12个,灌汤包15元,仅供外带,游客排着长队买到小笼,只能站在窗口旁囫囵吃下——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更好,毕竟干瘪咸腥的小笼和味精满满的灌汤包,实在经不起细嚼慢咽的品尝。同时,巨型招牌和音色洪亮的喇叭,都在苦口婆心劝告游客:楼上有堂食,楼上更好吃!
二楼
二楼的确有座位,只是人多时照样要排到天荒地老,且只供应25元8个的蟹肉小笼。多花钱的结果是,皮子薄一些,并可以在肉馅里品尝到少许汤汁和几片碎蟹壳。
三楼的“小笼包品尝指南”
上到三楼,规矩更加复杂。
长兴厅
右边长兴厅的最低消费是人均50,排队比二楼短得多。你也不太需要担心点不够人均,一笼6只的蟹黄小笼是55元,蟹黄灌汤包35元一只。小笼虽然咸了些,但终于有了现蒸的热度,和名实相符的“蟹黄”味道——并不惊艳,但还算及格。
左边的鼎鑫厅人均低消80元,再往里走,是人均低消150元的瑞鑫厅。后者装修更精致,服务更周到,甚至还有包房,但两个厅的菜单是共享的。
味道呢?我们也去吃了瑞鑫厅,服务员亲口告诉我:“跟人均80的没区别!”服务员诚不欺我也。
瑞鑫厅
60元6只的蟹黄鲜肉小笼包,皮的厚度和汤的咸度控制得好些,鲜味也更自然。灌汤包汤汁清鲜,为了凑人均点的蟹黄豆腐,蟹黄分量也颇有诚意。
它依然不是上海最好的小笼包,但如果你执着于“在城隍庙吃南翔小笼”的仪式感,又不想亏待味蕾,那么人均80元的鼎鑫厅算是较优选择——至于味道无差别的瑞鑫厅,就留给土豪享用好了。
五香豆&梨膏糖
外地人第一次吃“奶油五香豆”,大多有上当受骗之感——
怎么是咸的,说好的奶油呢?!怎么是韧的,一定是受潮了!
其实奶油五香豆叫这个名字,并不是因为用了奶油。城隍庙的五香豆,是用蚕豆加盐和各种香料烧煮而成,出锅冷却后,表面会泛起薄薄盐霜,似是冰糖奶油,是以名之“冰糖奶油五香豆”,后来才简称“奶油五香豆”。可想而知,它以咸味为主,而且由于是煮熟而非炒熟的,原本就是硬韧口感,适合磨牙。
但就算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如今的五香豆也难称美味。蚕豆老而僵,调料除了盐,就是糖精和香精,入口是尖锐的甜咸味道。企鹅君连一包都没吃完,同时非常好奇那些被游客批量买去的五香豆,最后究竟沦落何方。
梨膏糖的状况与五香豆相似,包装精致,口味繁多,入口却只有两个字:硬,甜。
其实梨膏糖的诞生,本来就不是为了好吃,而是为了代替止咳药。将梨汁、草药汁和白砂糖一起熬成糖块,慢慢含化润喉,据说有一定止咳功效。
在零食不多的年代,这样一点甜食就能让小孩回味不已,可如今,各种高级糖果都在绞尽脑汁迎合你的味蕾,梨膏糖还是如当年一般硬如板砖。而为外地游客定制的“品尝型”梨膏糖,药味无限弱化,更是甜得直白坦率,唯一的卖点,大概也只剩下情怀。
其它
在城隍庙,随便走进一家店,十有八九是老字号。但和五香豆、梨膏糖一样,并不是所有老字号都能与美味划等号。
春风松月楼
专做素斋的春风松月楼勉强可以一吃。虽然二楼的炒菜做得油汪汪肥腻腻,但一楼的香菇面筋面,趁热吃来还不算太差。
老松盛
旁边的老松盛也是近百年的老店,小笼和双档汤曾是招牌,如今却跌穿地心:小笼皮子厚如轮胎,汤里一股抹布味,尝了一口就再无人敢动筷。
宁波汤团
宁波汤团馆名声在外,但味道不过尔尔。汤圆里的黑洋酥不够细,又甜得有些过分。蟹粉鲜肉汤圆个头硕大,量是足了,但也难免有些油腻。
松运楼
松运楼的排骨年糕,排骨裹了厚浆,咬下去一口面粉。桂花拉糕的花香微弱得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面条还能入口。
湖滨美食楼
紧邻南翔馒头店的湖滨美食楼,小吃品种倒还齐全,环境也过得去,可惜味道平庸得无话可说。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难道如今的城隍庙,一家过得去的老字号都没有了吗?
4 | 如果你一定要在城隍庙吃饭
上海好吃的本帮菜馆那么多,其实真不必执着于城隍庙。但企鹅君也明白,虽然很多游客都知道城隍庙早已不如往昔,但冲着它的名气,还是不能免俗地想去试试看。
所以,如果你打定主意要在城隍庙吃饭,这两家大概是比较好的选择。
绿波廊
别怪游客都一窝蜂地涌向城隍庙,毕竟连各国元首拜访上海,也总要来绿波廊吃个点心签个到。相传当年克林顿来吃桂花拉糕,被粘住了三双筷子,从此桂花拉糕又有了“克林顿拉糕”的外号。自从第一夫人在这里宴请各国元首夫人后,菜单上也出现了精巧玲珑的“夫人套餐”——反正,处处都透着国宴餐厅的名门风范。
当然,我们吃到的菜不能跟国宴比,但厨房基本水准不会太差,点心又比炒菜好些。桂花拉糕符合“粘盘粘筷不粘牙”的标准,细腻软糯,甜得刚好。
葫芦酥是“夫人套餐”里的头牌,长相讨喜,果仁馅甜咸平衡,酥皮层次分明,可惜略微偏厚。眉毛酥的酥皮就油腻一点,再加上浓鲜的蟹黄馅,有些吃不消。
八宝鸭是请客必点的硬菜,火候够了,但调味不香,“八宝”不多,鸭肉还有些许腥气,比上海老饭店差了一截。还不如点个草头圈子,草头柔嫩轻灵,圈子肥厚入味,家常味道最美。
上海老饭店
上海老饭店原名荣顺馆,由来自川沙的张氏夫妇经营。从最早的两张半台子起家,不断研发改良菜式,逐渐扩张成如今金碧辉煌的格局,扬名上海,在本帮菜江湖中独领风骚。
它离城隍庙中心地带有一小段距离,但绝对值得你前去觅食。许多本帮传统大菜费时又费力,只有像老饭店这样的大馆子才做得出那种怀旧味道。
尽管已经吃了一整天,企鹅君还是被这道八宝鸭征服了。肥美鸭子蒸得酥透,肚里糯米吃足油水,再有了火腿、干贝、瑶柱、板栗、白果等各式美味辅佐,香得让人把持不住。
扣三丝也是招牌,吃的是刀工,清汤十足鲜美。
鸽蛋圆子如今在上海不多见了,一般食客觉得它平平无奇,只是小糯米团子包着薄荷糖水,却不知道做起来多费功夫。先熬薄荷糖浆,等它自然冷却凝固,用糯米包好,沸水煮熟,再过凉水冷却,才能保证外皮光滑软糯,糖汁清凉爆浆,夏天吃起来尤其舒爽。
但企鹅君不幸遇上了厨房没有事先准备的情况,下单才开始制作,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这么一小碟圆子。平时可以点来尝尝鲜,但如果需要等太久,倒也不必执着于它。
从老饭店出来,正是华灯初上之时。城隍庙里各家老字号照旧人头攒动,小笼、大排面、灌汤包等等流水一般送上桌,编织成游客心中的上海味道。
可他们尝到的,又和真正的上海味道相差多远呢?其实连游客自己都未必会在意,毕竟这只是他们匆匆旅途中的一站而已。
大概也只有我们这些旁观者,想起城隍庙的昔日光辉,才会浪费那么几分钟,聊赠一丝感慨唏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