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在“五大名窑”中,由于烧造传世哥窑瓷器的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致使学术界对哥窑有诸多说法。
据估计,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而这样的美丽而稀有的瓷器,将其称之为是“传说”,一点儿也不过分。
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对历代文献有关哥窑记载的理解及何为哥窑,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产于何处、烧造于何处,哥窑与官窑有何关系和对各地出土类似哥窑器物的看法等,均有不同观点。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
民间有关于哥窑的传说,传说它是民间的私窑。明·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即有记载,大概是说在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两个兄弟,哥哥生产的为哥窑,而弟弟生产的则为龙泉窑。
当然,有传说也有记载,据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金丝铁线”哥窑瓷器之美,谁人不爱?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种哥窑之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